书画家冬梅,1965年出生于江南水乡苏州,自幼浸润在吴门书画的温润氛围中,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家中常悬明清书画复制品,幼年的冬梅总爱趴在案边,看祖父研墨挥毫,笔尖在宣纸上行走时的墨韵流转,便成了她最早的艺术启蒙,六岁习楷,十岁学画,从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到文徵明的《小楷滕王阁序》,从院体花鸟到文人写意,她像海绵吸水般汲取着传统养分,却也早早显露出不拘一格的个性——同龄女孩画花总爱浓艳,她偏喜用淡墨勾勒梅枝的瘦劲,说“花要活,得先让骨头立起来”。
1983年,冬梅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国画系,师从著名花鸟画家陈大羽先生,陈老常告诫她:“画画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梅不是画出来的,是长出来的。”这句话成了她艺术生涯的座右铭,大学期间,她不满足于临摹古画,每个寒假都要回苏州的香雪海观察梅:寒冬腊月,她裹着厚棉袄蹲在梅树下,看积雪压弯枝头时梅花的倔强,看风吹过时花瓣颤动的姿态,甚至用铅笔速写记录下不同时段梅的光影变化,为画好梅的苍老,她跟着老木工学辨识年轮,研究树皮的纹理走向;为表现梅的“香”,她遍读历代咏梅诗,从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让诗境融入画境,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工艺美校、南京书画院任教,同时坚持创作,从江南的烟雨梅到北国的雪中梅,从庭院的孤梅到山野的寒梅,她的画笔始终围绕着“梅”这一核心,却不断拓展着艺术语言的边界。
冬梅的艺术风格,以“写意”为骨,“笔墨”为魂,融吴门画派的细腻与海派写意的大气于一体,她笔下的梅,既有工笔的精准,又不失写意的灵动,早期作品如《雪梅图》(1995年),以工笔为主,精细刻画梅瓣的层次,用“勾染法”画出雪落在花瓣上的晶莹感,枝干则用小写意的枯笔皴擦,显出铁骨铮铮;中期作品如《寒香系列》(2008年),逐渐转向大写意,她大胆突破传统梅花的“五瓣式”构图,用泼墨法渲染背景,让墨色自然晕染出雪意或雾气,梅枝则以“飞白笔”疾书而出,线条如钢丝般柔韧,枝头的梅花或点厾或勾勒,寥寥数笔便尽显生机;近期作品如《江南春早》(2022年),则更具实验性,她将水彩的透明技法融入国画,用淡赭石与花青烘托出早春的湿润感,梅花不再是单一的“红”或“白”,而是以胭脂调朱砂,点染出初绽的娇嫩,枝干则借鉴书法的“屋漏痕”笔法,让墨色在宣纸上自然流淌,形成斑驳的肌理,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痕迹。
书法是冬梅绘画的“底气”,她早年楷书功底扎实,后行草见长,尤其擅长将书法的笔意融入绘画,她画梅枝时,笔锋的提按转折如同写行草,枯笔处如“锥画沙”,湿笔处如“屋漏痕”,枝干的“节”则以顿笔写出,如印章般沉稳有力,她常说:“画梅就是写梅,一笔下去,既是形,也是神,更是气。”2020年,她的作品《墨梅长卷》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长达8米的画卷上,百余株梅或疏或密,或藏或露,书法般的线条贯穿始终,被评论家赞为“以书入画的典范”。
冬梅的代表作品,是她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下是部分重要作品的概览: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份 | 尺寸(cm) | 艺术特点 | 收藏/展览情况 |
---|---|---|---|---|
《雪梅图》 | 1995 | 138×69 | 工写结合,精细刻画雪梅的晶莹,枝干枯笔皴擦,背景留白营造寒意 | 苏州博物馆藏,曾赴日本东京展出 |
《寒香系列》 | 2008 | 96×178 | 大写意,泼墨背景,飞白枝干,梅花点厾如星,墨色浓淡相显,表现“寒香”意境 | 中国美术馆收藏,全国美展获奖作品 |
《江南春早》 | 2022 | 68×136 | 水彩融入国画,淡赭烘托春雾,胭脂点染初梅,枝干“屋漏痕”笔法,清新灵动 | 个人收藏,2023年“当代梅画展”展出 |
《墨梅长卷》 | 2020 | 800×35 | 行草笔意入画,百余株梅疏密有致,枯湿浓淡变化,展现梅的四季风骨 | 中国美术馆收藏,国家博物馆巡展 |
在艺术理念上,冬梅始终强调“传统是根,创新是魂”,她认为,传统不是复古,而是理解古人的精神内核;创新不是猎奇,而是用当代语言表达永恒情感,她常对学生说:“画梅不要只画梅,要画梅背后的品格——在严寒中绽放,在孤寂中坚守,这不正是中国人的精神吗?”为此,她不仅画梅,更研究梅文化,从《梅花喜神谱》到《画梅辨难》,从诗词歌赋到哲学思想,让梅成为她精神世界的载体,近年来,她尝试将梅与竹、兰、石组合,创作“四君子”系列,用梅的孤傲、竹的坚韧、兰的幽雅、石的沉稳,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文人精神图谱。
除了创作,冬梅还致力于书画传承,她在南京创办“冬梅书画工作室”,免费收授贫困学生,培养青年画家;每年冬天,她都会组织“梅园写生营”,带学生到各地赏梅、画梅,让他们在自然中感受梅的生命力;她还出版《冬梅画梅技法》《笔墨寻梅》等书籍,将自己的创作经验系统整理,让更多人了解梅画艺术,2021年,她获得“江苏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评委会评价她:“以梅为媒,承传统之脉,开时代新风,其艺如梅,其德如香。”
冬梅的艺术之路,是一条“寻梅”之路——从江南的梅园到北国的雪野,从古人的画谱到自己的笔墨,她在梅的世界里找到了艺术的真谛,她的画,是梅的写照,更是她人格的投射:清而不寒,艳而不俗,傲而不孤,正如她笔下那朵在寒冬中绽放的梅花,历经风霜,却愈发清香悠远。
FAQs
问:书画家冬梅的梅花画与传统梅画(如王冕、金农的梅画)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冬梅的梅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当代审美和个人情感,在笔墨语言上,她突破了传统梅画“以墨为主”的范式,尝试将水彩的透明技法、书法的飞白笔意融入国画,如《江南春早》中用淡赭石烘托春雾,让梅的娇嫩与春的湿润相映成趣,而王冕的墨梅、金农的“心梅”则更侧重墨色的纯粹与象征性,在构图上,她打破传统梅花的“折枝式”或“全景式”,借鉴现代构成意识,通过疏密对比、留白意境,营造出更具张力的空间感,如《墨梅长卷》中百余株梅的排列,既有传统书法的节奏感,又有现代绘画的形式美,在精神表达上,她不仅画梅的“孤傲”“坚韧”,更注重梅的“生机”与“温暖”,通过色彩与笔触传递对生命的热爱,这与传统文人画中梅的“孤寂”“清冷”形成互补,赋予梅画更当代的精神内涵。
问:冬梅在创作中如何处理“写意”与“写实”的关系?她的梅画究竟是“形似”还是“神似”?
答:冬梅的创作理念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她认为“写意”不是“潦草”,“写实”不是“刻板”,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在“形似”上,她注重对梅的自然观察,每年冬天都会去梅园写生,记录梅的生长姿态、枝干纹理、花瓣层次,确保画中的梅有“真气”;在“神似”上,她通过笔墨提炼梅的精神内核,如用枯笔皴擦表现梅的苍劲,用淡墨渲染表现雪的轻盈,用胭脂点染表现梅的娇艳,让每一笔都服务于“神”的表达,她曾说:“画梅要‘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不似则欺,要抓住梅的‘骨’与‘气’。”例如她的《雪梅图》,梅花的形态精准写实,但枝干的苍劲、雪的清冷,却通过写意的笔墨传递出“傲雪凌霜”的神韵,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