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四龙书法艺术植根于传统沃土,融汇时代精神,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他幼承庭训,六岁临池,遍习楷、行、草、隶、篆五体,尤精于行草与魏碑,数十年来笔耕不辍,逐渐形成了“雄强奇崛而不失灵秀,古拙厚重而兼具韵致”的个人风貌。
在用笔上,陈四龙深谙“屋漏痕”“折钗股”之妙,既有碑学的方劲刚健,又有帖学的圆转流丽,其行草作品以“二王”为宗,融入米芾的刷字意趣和王铎的欹侧变化,笔画中锋行笔,藏露结合,提按分明,线条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既有弹性张力,又含金石质感,尤其在书写长卷时,他善于通过笔画的粗细、轻重、徐疾变化,营造出“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节奏感,如《赤壁赋》长卷中,“江”“月”“风”等字或舒展如翼,或紧缩如珠,在流动的笔势中展现出苏轼豁达超逸的意境,其魏碑作品则取法《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结字方严整饬,笔画斩钉截铁,字形或扁或方,欹正相生,既有北朝书法的雄浑大气,又通过墨色的浓淡枯湿增添了灵动之气,代表作《金刚经》刻石于名山古刹,被赞为“金石声震林壑”。
结字方面,陈四龙打破常规,追求“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境界,他常以奇险取势,将汉字部首进行夸张变形或错位组合,如“仙”“鹤”等字,左部收缩,右部舒展,形成“险中求稳、稳中寓险”的视觉效果;在字形大小上,借鉴八大山人的“计白当黑”,通过字与字、行与行的疏密对比,营造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空间感,其草书作品更是将这种空间发挥到极致,如《自叙帖》临作中,数字连绵不断,大小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却又在连断之间暗含顿挫,使狂草不失法度,草书兼具可识性。
章法布局上,陈四龙注重整体气韵的贯通,无论是手卷、横幅还是斗方,皆能因势利导,灵活布局,他擅长运用“破墨”“飞白”等技法,在墨色浓淡中形成层次感,如山水画中的“墨分五色”:浓墨显精神,淡墨出雅韵,枯笔见老辣,湿笔含滋润,其作品《兰亭序》集字册,在保留原帖“天下第一行书”神韵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字距、行距,加入少量破墨飞白,使经典文本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被多家美术馆收藏。
除书法创作外,陈四龙深耕书法教育三十余载,提出“技道双修、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主张“临帖是基础,创作为核心,修养是根本”,他编写的《楷书入门十讲》《行草技法解析》等教材,系统梳理了书法用笔、结字规律,被多所院校列为书法专业参考用书,其学生中有多人在全国书法展中获奖,为传承书法艺术培养了新生力量。
陈四龙书法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笔墨技巧的精湛,更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当代转化,他将诗词、绘画、哲学等元素融入书法,使作品成为“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体,如《四季诗意图》四条屏,以春、夏、秋、冬为题,分别用篆、隶、行、草书写,配以简笔写意,笔墨随季节而变:春之篆书婉转如抽丝,夏之隶书厚重如茂林,秋之行书萧瑟如落叶,冬之草书凛冽如寒梅,展现出“书画同源”的东方美学智慧。
陈四龙书法艺术风格特征表
书体 | 用笔特点 | 结字特点 | 章法布局 | 代表作品 |
---|---|---|---|---|
行草 | 中锋为主,藏露结合,提按分明 | 欹侧相生,大小错落,流畅自然 | 行气贯通,疏密有致,墨色丰富 | 《赤壁赋》《自叙帖》 |
魏碑 | 方劲刚健,斩钉截铁,方笔为主 | 方严整饬,扁方取势,欹正相生 | 字距紧密,行距疏朗,金石气浓 | 《金刚经》《张猛龙集联》 |
楷书 | 横平竖直,笔画工稳,逆入平出 | 端庄匀称,结构严谨,中宫收紧 | 字字独立,行列整齐,静穆典雅 | 《楷书千字文》《心经》 |
相关问答FAQs
问:陈四龙的书法创作主要受到哪些书法家的影响?
答:陈四龙的书法创作以“尊碑崇帖”为理念,早期深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帖学影响,尤其对《兰亭序》《十七帖》临习千遍以上,奠定了行草的笔法基础;中年后转攻北碑,广泛吸收《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的方劲笔意,形成碑帖融合的风格;他亦取法米芾的“刷字”率真、王铎的“连绵草书”气势,以及于右任的“标准草书”规范,最终形成兼具雄强与灵秀的个人面貌。
问:初学者学习陈四龙的书法风格,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初学者学习陈四龙书法,建议分三步走:夯实基础,从其楷书作品《楷书千字文》入手,掌握基本笔画和结字规律,培养“中锋用笔”的习惯;过渡到行书,选择其临创结合的《兰亭序集字册》,重点练习字与字之间的连带、行气贯通,体会“润含春雨”的墨韵;尝试魏碑,临摹《金刚经》选页,学习方笔的运用和字形欲侧的处理,需注重文化修养的提升,多读诗词、画论,理解“书为心画”的深层内涵,避免仅追求技巧而忽略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