璟为玉彩,画家如何以丹青映其辉?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璟,1945年生于江苏苏州,是近现代中国画坛中一位将传统文人画底蕴与现代审美意识巧妙融合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生涯跨越半个多世纪,从江南水乡的灵秀滋养到北国山川的雄浑洗礼,其作品始终以“笔墨为根,意境为魂”,在山水、花鸟领域独树一帜,被业界誉为“墨韵里的诗人,色彩中的哲人”。

叫璟的画家

生平与艺术启蒙

璟出生于苏州一个书香世家,祖父为前清秀才,擅长书法与诗词,家中藏书万卷,古画盈室,自幼耳濡目染,他对笔墨纸砚的亲近感近乎本能,6岁时临摹祖父的《兰亭集序》,虽笔法稚嫩,却已显露出对线条节奏的敏锐感知,10岁那年,苏州举办“吴门画派遗珍展”,他在文徵明的《绿荫清话图》前驻足半日,从此立下“以画为道”的志向。

196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苏州校区),师从山水画大家宋文治,宋文治“师古人更师造化”的教学理念,让璟系统研习了宋元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范宽的雄浑皴法、倪瓒的淡逸意境、石涛的“一画论”,都成为他打基础的“营养剂”,在校期间,他常背着画夹游走于太湖之滨、拙政园中,对景写生时从不照搬古人程式,而是捕捉光影在水面、树梢间的微妙变化,这种“以自然为师”的习惯,贯穿了他整个艺术生涯。

1970年代,因时代原因,璟被下放到苏北农村劳动,那段艰苦的日子却成为他艺术风格的转折点——白天在田间劳作,夜晚就着煤油灯速写农人、炊烟、稻浪,将江南的柔美与苏北的苍茫在笔下交融,他曾说:“那时的画没有色彩,只有黑白,却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这段经历让他突破了文人画的“书斋气,作品开始有了更厚重的现实温度。

艺术风格的形成与特点

璟的绘画风格以“墨骨彩韵”为核心,既坚守传统笔墨的“骨力”,又大胆融入现代色彩的“韵律”,形成独具辨识度的艺术语言。

笔墨上,他主张“以书入画,以线立骨”,他的线条刚柔并济:画山石用“折带皴”与“斧劈皴”结合,刚劲中见苍润;画树木则以“蟹爪枝”为骨架,再辅以“夹叶法”,疏密有致,仿佛能感受到枝干的韧劲,尤其擅长用“墨分五色”,通过水的调和,让浓墨、淡墨、焦墨在宣纸上自然晕染,层次分明,例如他笔下的太湖石,以浓墨勾勒轮廓,淡墨皴出纹理,留白处石孔通透,仿佛“透风漏月”,极具立体感。

叫璟的画家

色彩上,他打破传统水墨的单一,融合西画色彩理论,早年受印象派启发,他尝试用互补色增强画面张力:在《春山烟雨图》中,以花青为底,胭脂点染桃花,再以藤黄提亮嫩芽,形成“青绿山水”与“没骨法”的创新结合;晚年创作的《城市山水》系列,则用赭石表现钢筋水泥的冷硬,以石青、石绿点缀公园绿植,传统色彩与现代都市意象碰撞出新的意境,他常说:“色彩不是装饰,而是情感的延伸,墨是骨,彩是魂,骨肉相连才能气韵生动。”

意境上,他追求“可游可居”的诗性与“天人合一”的哲思,他的山水画既有“咫尺千里”的壮阔,如《黄山云起时》以高远构图表现山峰的险峻,云雾缭绕间仿佛能听见松涛;也有“小桥流水”的婉约,如《姑苏秋韵》通过平远视角描绘水乡人家,枫叶如火,渔舟唱晚,充满生活气息,花鸟画则常以“物我交融”见长,一株兰草、几枝寒梅,皆被赋予人格精神——画兰如君子之清逸,画梅如隐士之孤傲,暗合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

代表作品解析

璟一生创作千余幅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五幅作品,集中体现了他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演变:

作品名称 创作年代 尺寸材质 艺术特点 收藏地点
《姑苏烟雨图》 1985年 纸本设色,68×136cm 以苏州沧浪亭为背景,融合“浅绛山水”与“没骨法”,烟雨朦胧中亭台楼阁若隐若现,笔墨灵动,色彩温润。 苏州博物馆
《黄山云起时》 1992年 绢本水墨,89×178cm 采用“高远构图”,以“米点皴”表现云雾,焦墨勾勒山峰,线条如“铁画银钩”,气势磅礴。 中国美术馆
《墨韵荷风》 2008年 纸本墨笔,50×100cm 写意荷花,以“破墨法”表现荷叶的浓淡变化,荷花用“白描”勾勒,留白处题诗,清雅脱俗。 私人收藏
《城市山水·晨曦》 2015年 综合材料,120×240cm 将现代高楼、高架桥与传统山水元素结合,用赭石表现建筑,花青描绘远山,反思都市与自然的关系。 今日美术馆
《归园田居》 2020年 纸本设色,96×180cm 以陶渊明诗意为题材,田园、农舍、桑竹用传统笔墨,晨光色彩融入西画光影,宁静中见生命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

艺术影响与传承

璟不仅是画家,更是艺术教育家与理论推动者,他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培养了一批青年画家,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心”的理念,强调传统技法需与当代生活、情感结合,他出版《璟画集》《墨庐论画》等著作,系统梳理了文人画的笔墨精神与现代表达路径,对当代中国画的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晚年,他将毕生收藏的古籍、古画捐赠给苏州博物馆,并设立“璟艺术基金”,扶持青年艺术家创作,2023年,北京举办“璟艺术回顾展”,展出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120余件,观众从中不仅能看到一位画家的艺术轨迹,更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的生生不息。

叫璟的画家

相关问答FAQs

问:璟画家的“墨骨彩韵”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答:“墨骨彩韵”风格的形成,是璟在传统笔墨根基上,结合时代经历与艺术探索的结果,早年系统研习宋元山水画,奠定了“以线立骨”的笔墨功底;下放农村的经历让他对“生命力”有了深刻理解,突破文人画的书斋局限;受印象派色彩理论启发,他将西画的色彩规律融入水墨,用“墨”构建画面骨架,用“彩”传达情感韵律,最终形成“墨骨为根,彩韵为魂”的独特风格。

问:璟画家的作品对当代青年画家有何启示?
答:璟的作品对当代青年画家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守正创新”,他坚守传统笔墨的“骨力”,但不拘泥于古人程式,鼓励画家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同时关注当代生活;二是“情感为先”,他的作品无论是江南烟雨还是城市山水,都饱含个人情感,强调“画为心画”,避免技法成为空洞的形式;三是“跨界融合”,他将传统水墨与西画色彩、现代题材结合,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可能性,启示青年画家以开放心态拓展艺术边界。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书法家开江
« 上一篇 今天
李超与画家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