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方书法作为当代书坛颇具特色的艺术实践,其创作根植于传统书法的深厚土壤,同时融入时代审美与个人情思,形成了“碑骨帖韵、心手双畅”的独特风貌,周东方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沃土,早年系统临习《张迁碑》《九成宫》等经典碑帖,后师从欧阳中石等书法大家,在楷书的法度森严与行草的率意洒脱间寻得平衡,逐渐构建起雄浑中见灵秀、古朴中含新意的艺术语言。
书法艺术的本源探索: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周东方的书法创作始终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他深谙“书法以用笔为上”的古训,在笔法上追求“屋漏痕”“折钗股”的含蓄之力,中锋行笔为主,侧锋取势为辅,线条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既保留了碑学的金石质感,又融入帖学的笔墨韵致,其楷书作品,如《朱子家训》中堂,结字端庄方正,笔画横轻竖重、撇捺开张,暗合颜真卿的雄浑气象,然在转折处却以圆笔代方笔,减弱了碑刻的生硬感,多了几分行书的流动之美;行书作品如《赤壁赋》手卷,则取法王羲之《兰亭序》的清雅与米芾《蜀素帖》的跌宕,字与字牵丝引带,行与行顾盼生姿,墨色浓淡相间,枯笔处飞白如霜,湿笔处浑厚如漆,展现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在章法布局上,周东方注重“计白当黑”的虚实相生,他常借鉴绘画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原理,通过字距的疏密、行气的错落,营造出或开张大气、或精巧细腻的节奏感,如草书《将进酒》四条屏,以狂放的笔势表现李白诗歌的豪情,字型大小悬殊,线条连绵不绝,墨色由浓转淡再由枯复润,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却始终在“乱”中保持着“法”的内在逻辑,彰显出“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艺术追求。
书法教育的实践与传承:以艺载道,以文化人
作为书法教育者,周东方深耕讲台三十余载,先后在济南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任教,培养出大批书法人才,他主张“技进乎道”的教学理念,认为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训练,更是文化修养与人格精神的锤炼,在教学实践中,他提出“三步临习法”:第一步“摹形”,通过描红掌握笔画结构;第二步“悟法”,分析碑帖的笔法、章法规律;第三步“创境”,结合个人情感与时代审美进行再创作,其编写的《楷书临摹与创作指南》《行草书技法解析》等教材,系统梳理了书法学习的路径,成为许多书法爱好者的入门良伴。
周东方积极投身书法普及工作,多次参与“书法进校园”“文化下乡”等公益活动,深入中小学、社区免费授课,让更多人感受书法的魅力,他认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传承书法不仅是传承技艺,更是传承“中正平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以艺弘道”的使命感,使其书法教育超越了技术层面,升华为文化担当。
艺术风格的多元呈现:从经典到个性的蜕变
周东方的书法风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生阅历与艺术思考的深化不断演变,早期以楷书为主,追求“端庄匀停”的法度美;中期转向行草,探索“情动形言”的抒情性;近期则逐渐形成“碑帖融合、雅俗共赏”的成熟风貌,其作品既有文人书法的书卷气,又不失民间书法的鲜活感。
以下为周东方不同时期书法创作特点简表:
| 时期 | 代表作品 | 风格特点 | 艺术追求 |
|----------------|--------------------|----------------------------------------------------------------------------|----------------------------------|
| 早期(1980-1999) | 《九成宫》临作 | 楷书为主,笔画刚劲,结构严谨,深受欧体影响 | 打好基础,掌握传统法度 |
| 中期(2000-2019) | 《兰亭序》集字联 | 行书为主,笔法流畅,气韵连贯,融入王羲之、米芾笔意 | 突破技法限制,强调情感表达 |
| 2020至今) | 《心经》楷书册页 | 碑帖结合,线条遒劲而富有弹性,墨色层次丰富,兼具金石气与书卷气 | 追求“古意新姿”,形成个人风格 |
相关问答FAQs
Q1:初学者学习周东方书法应从哪些作品入手?
A1:初学者建议从周东方早期的楷书作品入手,如《九成宫》《多宝塔碑》临作,先掌握楷书的基本笔画与结构,培养“中锋用笔”的习惯,进阶后可尝试其中期的行书作品,如《兰亭序》集字联,学习行书的牵丝引带与章法布局,需注意,临习时应先“摹”后“临”,先求形似再求神似,避免过早追求个性而忽略传统法度。
Q2:周东方书法中的“碑骨帖韵”如何理解?
A2:“碑骨”指其书法保留了碑学的雄浑、厚重之感,如《张迁碑》的方笔与力量感,体现在笔画转折处的刚劲与结构的稳健;“帖韵”则指融入了帖学的飘逸、灵动之美,如《兰亭序》的圆笔与韵律感,体现在线条的流畅与墨色的变化,二者结合,使作品既有“金石气”的筋骨,又有“书卷气”的韵味,刚柔并济,形神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