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官水是中国现当代画坛中一位极具个人特色的水墨画家,他以深厚的传统功底与创新的笔墨语言,在山水画领域独树一帜,其作品既承袭了中国古典文人画的气韵生动,又融入了现代审美意识,形成了苍茫浑厚、意境悠远的艺术风貌,被誉为“当代水墨的守望者与创新者”。
扬官水1928年生于江苏苏州,自幼浸润于吴门画派的文化氛围,少年时师从当地名家习画,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青年时代,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系统研习宋元以来的经典山水画论与技法,尤其对范宽的雄浑、倪瓒的疏朗、石涛的恣情深有体悟,毕业后,他长期深入名山大川写生,从黄山的奇绝到泰山的雄伟,从江南的温婉到西北的苍茫,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这种“师古人”与“师造化”的结合,让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笔墨根骨,又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
扬官水的艺术风格以“浑厚华滋”为核心,其笔墨特点鲜明:用笔上,他多以中锋行骨,侧锋取韵,线条刚劲中见柔韧,如“折钗股”“屋漏痕”,既具力量感又富有弹性;用墨上,他擅于积墨、破墨法的结合,通过墨色的层层叠加与相互渗透,营造出山石的体积感与空间的层次感,有时浓如泼漆,有时淡若轻烟,形成“墨分五色”的丰富效果;构图上,他常采用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视角,画面上大下实、上虚下满,既显山势之巍峨,又留云气之流动,营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他的山水画不拘泥于自然景物的真实再现,而是通过主观提炼与情感升华,将自然山水转化为心中的“胸中丘壑”,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气象。
在题材选择上,扬官水尤以画黄山、太湖、长江三峡等名山大川著称,他笔下的黄山,奇峰耸峙,云海翻腾,松涛阵阵,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壮阔,又蕴含“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的诗意;他笔下的太湖,烟波浩渺,渔舟唱晚,将江南的温润与苍茫融为一体,展现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辽远意境,他也创作了一批描绘江南水乡的小品,如《姑苏秋色》《小巷烟雨》等,用简约的笔墨勾勒出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诗意,细腻中见真情,彰显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扬官水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还在于他对水墨语言的探索与创新,他尝试将西方绘画的光影、色彩观念融入传统水墨,如在表现云雾时借鉴油画的明暗对比,使画面更具空间感;在设色上,他突破传统水墨淡雅的局限,适度使用赭石、花青、石青等矿物颜料,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却又保持水墨的写意精神,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这种“中西融合”的探索,为中国画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扬官水艺术风格的发展脉络,以下表格概括其不同创作阶段的特点:
创作阶段 | 时间跨度 | 艺术特点 | 代表作品 |
---|---|---|---|
早期探索 | 1950s-1970s | 师法传统,笔墨严谨,侧重写实 | 《黄山莲花峰》《太湖渔歌》 |
中期成熟 | 1980s-1990s | 融合南北宗,笔墨恣肆,意境苍茫 | 《长江三峡图》《黄山云海》 |
晚年变法 | 2000s-2010s | 中西融合,色彩明快,写意性增强 | 《姑苏新韵》《秋山问道》 |
扬官水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其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他一生致力于水墨画的研究与创作,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经典作品,更通过教学与著述,培养了一批优秀画家,推动了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传统水墨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活的生命体。
相关问答FAQs
Q1:扬官水的山水画与历代传统画家相比,有哪些独特的创新之处?
A1:扬官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主要有两方面的创新:一是笔墨语言的现代性,他将传统“中锋用笔”与西方“侧锋肌理”结合,创造出既有书法笔意又具块面感的线条,增强了山石的体积感与画面的现代节奏感;二是意境营造的开放性,传统文人画多追求“可游可居”的静谧意境,而他通过云气的动态处理与光影的明暗对比,使画面更具时空流动感,展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契合了当代人对自然的审美体验。
Q2:扬官水对年轻画家学习传统水墨有哪些启示?
A2:扬官水的艺术实践给年轻画家的启示可概括为“守正创新”四个字,他强调“守正”——必须深入研习传统笔墨与经典画论,打好“童子功”,如他早年临摹范宽《溪山行旅图》达百遍之多,才领悟到“骨法用笔”的精髓;同时主张“创新”——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他曾说“笔墨当随时代,但不可无根”,鼓励年轻画家既要扎根传统,又要关注生活,从自然与现实中汲取灵感,避免陷入“泥古不化”或“盲目求新”的误区,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