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即之(1186-1263),字温夫,号樗寮,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出身名门,为唐代名相张九龄十世孙,父张孝伯官至吏部尚书,家学渊源使其自幼浸润于诗文书画,他历宋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虽未居显要官职,却以艺术成就名垂青史,尤以书法冠绝当世,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并称“南宋书法四家”,其书风雄健开张,对后世影响深远。
张即之的艺术成就以书法为最,楷书、行书俱佳,尤精大字楷书,早年他广泛取法欧阳询、褚遂良的险峻秀逸,后深研颜真卿的雄浑大气,融会贯通后形成“樗寮体”——用笔方劲果断,如斩钉截铁;结构宽博疏朗,内紧外松;笔画间顿挫分明,兼具颜体的筋骨与欧体的险峻,又不失个人刚毅沉稳的气质,南宋末年,山河破碎,其书风中的雄健气象恰似乱世中的一股清流,既传递出文人的风骨,也暗含对家国的深沉感慨,绘画方面,张即之虽以书法名世,但亦善丹青,题材多山水、花鸟,风格与其书法一脉相承,用笔刚劲,设色雅致,作品常以书法题跋相辅,诗书画相映成趣,体现了宋代文人画“书画同源”的审美追求。
传世作品中,书法代表作《金刚经》刻石堪称经典,此作书于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全篇近千字,字大如拳,笔力遒劲,结构严谨,既有颜体的雄浑,又具欧体的险峻,是研究“樗寮体”的重要实物,行书《书杜诗卷》则展现了其在行书上的造诣,笔势流畅,气韵生动,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与书法的节奏感完美结合,绘画作品传世较少,但据《南宋院画录》载,其《山水图》《寒林图》等“笔力苍古,墨气淋漓”,时人誉为“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为更清晰展现张即之的艺术特点,可参考下表:
类别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师承渊源 |
---|---|---|---|
楷书 | 方劲斩截,宽博疏朗,内紧外松,兼具颜筋柳骨之韵 | 《金刚经》刻石 | 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 |
行书 | 笔势流畅,顿挫有致,气韵生动,融合诸家之长 | 《书杜诗卷》 | 二王、颜真卿 |
绘画 | 笔力苍古,墨色清雅,题材以山水、花鸟为主,书画相融 | 《山水图》(传) | 文人画传统,受书法用笔影响 |
张即之的艺术地位在南宋末年已备受推崇,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称其“楷书之妙,宋人鲜及”,明代文徵明亦曾临习其书作,称其“笔力如铁,结构精严”,其作品不仅在国内流传,还东传日本、朝鲜,对东亚书法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日本镰仓时代僧人俊芿、圆尔辨圆等曾渡宋求法,携回其书迹,至今日本正仓院仍藏有他的《华严经》写本,可见其国际声誉。
在书法史上,张即之是连接唐宋与元明的重要桥梁,他既继承唐代楷书的法度,又打破南宋书法“尚意”而“尚法”的流弊,以雄健的书风为沉闷的书坛注入活力,为明代台阁体的兴起埋下伏笔,他强调“以书养画”,将书法的笔法融入绘画,推动了文人画“书画同源”理念的深化,对后世文人书画创作影响深远。
相关问答FAQs:
问:张即之的“樗寮体”有何独特之处?为何能在南宋末年脱颖而出?
答:“樗寮体”的独特之处在于融合了欧阳询、褚遂良的险峻与颜真卿的雄浑,用笔方劲如“铁画银钩”,结构宽博似“大厦之栋”,既不失法度,又充满个人刚毅气质,南宋末年,书坛多流于柔媚或纤巧,张即之以雄健书风对抗时弊,其作品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文人风骨,恰与乱世中士人的精神需求共鸣,故能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大家。
问:张即之的书法对日本书法发展有何影响?
答:张即之的书法在南宋时随中日文化交流东传日本,对日本镰仓、室町时代的书法影响深远,日本僧人俊芿、圆尔辨圆等渡宋求法时,将其书迹带回日本,视为“禅书”典范,日本临济宗高僧梦窗疏石、一休宗纯等皆临习其书作,“樗寮体”成为日本书法“禅风”的重要源头之一,至今,日本正仓院、京都国立博物馆仍藏有其《华严经》等真迹,被视为日本国宝,足见其影响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