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天光刚在青灰色的云层里透出一点微白,沈砚秋的书房已经亮起了一盏暖黄的台灯,砚台是端石的老坑歙砚,墨条是徽州产的“超顶漆烟”,他握着墨锭在砚台上轻轻研磨,墨粒与砚石摩擦,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啃食桑叶,墨香渐渐漫开,混着窗台那盆兰草的清气,在晨光里织成一张网,把整个房间都笼住了。
沈砚秋今年六十五岁,戴一副金丝边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总带着点温和的笑意,像是见惯了世间的起伏,又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新鲜,他画画写字,从不让人打扰,这半个时辰的磨墨,是他给自己每天的“静心仪式”。“磨墨不是磨墨,是磨心。”他常说,“墨磨浓了,心就静了;心静了,笔下的山水、人物,才有魂。”
磨完墨,他铺开一张四尺整张的宣纸,不是生宣,是半熟的“煮硾笺”,这种纸吃墨但不洇,适合画工笔重彩,他先取一支“白云”羊毫笔,蘸了浓墨,在砚台边缘刮去多余的墨汁,然后悬腕在纸上勾线,画的是一幅《山居图》,近景是几株老松,松针用“个字点”和“介字点”交替,笔笔分明,像被山风吹得飒飒作响;中景是几间茅屋,屋后一挂瀑布,飞流直下,笔力要劲,才能显出水的气势;远景是远山,用淡墨晕染,山腰留白,像是云雾缭绕。
画到茅屋前的小路时,他忽然停了笔,小路上应该有个人,一个背着竹篓的老者,可是画老者的形态,他总不满意,放下笔,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小区里的保安老王,老王每天清晨都会提着竹扫帚扫地,背微驼,步子慢却稳,手里还总攥着个收音机,放着咿咿呀呀的京剧。“就是他这个神态。”沈砚秋喃喃自语,转身回到桌前,调了赭石和藤黄,在老者的衣袍上轻轻点染,又在竹篓里添了几株兰草——那是他昨天从花鸟市场带回来的,兰草的叶,要画得柔中带刚,像老者的脊梁。
他的学生曾问他:“老师,您画山水,为什么总喜欢画小人物?”他放下毛笔,指着画里的老者说:“山水再大,也要有人气,没有人的山水,再险峻也是死的;有了人的山水,哪怕只有一点,也是活的,就像这茅屋,有了老者路过,才叫‘山居’,不是‘山空’。”
除了画画,沈砚秋也爱写字,他的字学的是“二王”,却又不拘泥于古法,笔势间带着一股拙气,有次展览,有人问他:“您的字和某某大家的很像,是刻意学的吗?”他笑起来,指了指自己案头的一本《世说新语》:“字是心画,心是什么样的,字就是什么样的,我年轻时临帖,是为了学规矩;现在不临了,是为了守本心,就像走路,年轻时怕摔跤,总盯着脚下的路;老了,反而敢抬头看天了。”
他写字有个习惯,不喜欢用新笔,案头那支“大白云”,笔锋已经磨得像一团棉花,他却宝贝得什么似的。“新笔太锋利,写出来的字有火气;旧笔秃了,反而能藏锋,写出来的字,有岁月的味道。”他说着,蘸了墨,在一张洒金笺上写“宁静致远”,最后一笔的“远”字,捺画拖得很长,像一条路,从纸上延伸出去,望不到头。
生活中的沈砚秋,和普通老人没什么两样,他喜欢逛菜市场,早上七点准时出现在小区门口的菜摊,挑两根带泥的黄瓜,一把还带着露水的青菜。“菜市场的烟火气,比画室里养人。”他说,“你看这黄瓜,顶着小黄花的,就是刚摘的;这青菜,叶子上还沾着泥点的,就是新鲜的,画画也要这样,得接地气,不然画出来的东西,都是飘的。”
他也有烦恼,比如最近总有人找他“定制”作品,说要“画个发财图”“写个‘福’字挂办公室”。“我不是不画,是不喜欢画那些没意思的东西。”他叹了口气,“艺术这东西,是讲缘分的,遇到懂的人,一幅画能陪他一辈子;遇到不懂的人,再好的画,也只是一张纸。”
去年冬天,他画了一幅《雪梅图》,梅花用胭脂点染,雪用留白表现,画里有个拄杖的老人,在雪地里赏梅,他把画挂在书房,每天看一眼,嘴角总会不自觉地上扬。“这画里的人,像我,也不像我。”他说,“年轻时,我总想画别人,画山画水画花鸟;现在老了,画着画着,就把自己画进去了。”
以下是沈砚秋创作日常片段的简要整理:
时间 | 细节/感悟 | |
---|---|---|
5:30-6:00 | 磨墨 | 用老坑歙砚徽州墨,听墨粒摩擦声,墨香与兰草气交融,视为“静心仪式” |
7:00-9:00 | 习字/作画 | 画《山居图》时,以小区保安老王为原型画小人物,强调“山水要有人气” |
10:00-11:30 | 阅读/观察 | 读《世说新语》,逛菜市场挑带泥青菜,认为“艺术需接地气” |
14:00-16:00 | 创作(工笔重彩) | 用半熟煮硾笺,画瀑布时强调“笔力劲显气势”,画兰草时追求“柔中带刚” |
19:00-20:00 | 回顾作品 | 看挂在书房的《雪梅图》,感慨“画着画着,把自己画进去了” |
FAQs
Q1:书画家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A1:沈砚秋认为,传统是“根”,创新是“叶”,年轻时需临帖学传统,像学走路先站稳;但不必拘泥于古法,要“守本心”,比如他画山水,既保留“勾皴擦点染”的传统技法,又在人物中加入市井生活的细节(如以保安为原型),让传统题材有烟火气,他常说:“传统不是用来模仿的,是用来滋养的;创新不是刻意求变,是自然生长的结果。”
Q2: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细节会激发创作灵感?
A2:沈砚秋的灵感多来自“细微处的生命力”,比如菜市场带泥的青菜让他想到“艺术的鲜活”,小区保安扫地的姿态让他笔下的人物更真实,甚至兰草的柔韧、雪梅的孤傲,都成为他画作的意象,他认为“灵感不是凭空来的,是用心观察生活”——只要对生活保持敬畏和热爱,一草一木、一人一景,都能成为创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