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李飞,当代书坛一位兼具传统功力与创新精神的实力派书家,他出生于书法世家,自幼浸润于笔墨丹青之间,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碑刻艺人,父亲擅长行草,家庭的熏陶让李飞对汉字结构、笔墨线条有着天生的敏感,六岁起,他临摹的第一本字帖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横平竖直中,稚嫩的手腕已显露出对法度的敬畏,及长,他系统研习书法史,从商周甲骨、秦汉简帛到魏晋碑刻、唐宋法帖,广泛汲取养分,尤得“二王”风骨、颜真卿气魄、米芾神韵,逐渐形成了“端庄而不失灵动,雄强而富含韵致”的个人风貌。
李飞的书法以楷书为根基,行书为羽翼,兼及草书、隶书,诸体皆能而尤擅行楷,其楷书取法欧体的险峻劲挺,融入颜体的宽博厚重,间架方正而不呆板,笔画遒劲而不失温润,如他近年创作的《心经楷书长卷》,结字内紧外松,点画精准到位,捺画如金刀截玉,钩画似弯月含锋,既见唐法森严,又含魏碑朴拙,通篇观之,静穆中见流动,端庄中显生机,行书则深得“二王”笔意,结体欹侧生姿,线条连绵流畅,提按转折间尽显节奏变化,他书写的《赤壁赋行书册》,以米芾“刷字”为骨,参以王献之的俊逸,字形大小错落,墨色浓淡相宜,有的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有的如高山坠石,戛然而止,展现出对行书“意到笔不到”境界的深刻理解。
在艺术理念上,李飞主张“师古出新,技道双修”,他认为,书法是“心画”,笔墨技巧是基础,文化修养是灵魂,为此,他不仅苦练技法,更注重提升综合素养,遍读经史子集,研习诗词歌赋,将文学意境融入书法创作,他的作品常常书写自作诗词,如《七绝·观瀑》“飞流直下三千尺,雷鼓轰鸣震九天,笔蘸银河挥醉墨,一纸云烟化大千”,诗句豪迈奔放,书法则笔走龙蛇,线条如瀑布倾泻,气势磅礴,诗书相得益彰,形成“以文养书、以书载道”的独特创作路径。
李飞的书法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艺术性上,更体现在他对书法传承与推广的贡献,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常年深入乡村学校、社区开展书法讲座,义务传授书法技艺,累计培养学员数千人,他编写的《楷书入门教程》《行书技法解析》等书籍,因深入浅出、注重实践,成为许多书法爱好者的启蒙读物,他还多次组织策划全国性书法展览,推动中青年书法家交流,为当代书坛注入新鲜活力。
以下为李飞部分重要艺术成就概览:
时间 | 艺术成就 | 备注 |
---|---|---|
1998年 | 入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 以楷书作品《滕王阁序》获优秀奖,崭露头角 |
2005年 | 获“兰亭奖”提名奖 | 行书作品《醉翁亭记》因笔墨精到、意境深远受到关注 |
2012年 |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墨韵心声”个人书法展 | 展出楷书、行书、草书作品60余件,引发书坛热议 |
2018年 | 出版《李飞书法作品集》 | 收录近30年代表作,涵盖诸体,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
2021年 | 受邀为故宫博物院题写“文华殿”匾额 | 作品风格古朴典雅,契合古建气质,获业界高度评价 |
2023年 | 担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精英研修班”导师 | 培养了一批兼具传统与创新能力的青年书法家 |
李飞的艺术之路,是扎根传统、不断求索的过程,他常说:“书法如登山,唯有脚踏实地,方能登高望远。”他仍保持着每日临帖、创作的习惯,在笔墨世界中追寻更高的艺术境界,他的作品,既有对经典的深刻理解,又有对时代的敏锐感知,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雅俗共赏的文化载体,也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李飞先生的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他的创作中如何体现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解答:李飞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是师承传统与个人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早年,他以欧阳询、颜真卿的楷书打基础,夯实了“笔笔中锋、结构严谨”的基本功;后深入研习“二王”行草,体会“晋尚韵、唐尚法”的艺术精神,又汲取米芾、王铎的率意与张力,逐渐形成以“骨力洞达、气韵生动”为核心的风格,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上,他主张“守正创新”:严格遵循书法用笔、结字、章法的基本规律,如楷书讲究“永字八法”,行书注重“使转连带”,确保作品“有源有流”;他融入现代审美意识,在结字上打破均衡,追求险中求稳;在墨法上尝试浓淡枯湿的变化,增强视觉层次感;在内容上结合时代主题,如书写抗疫诗词、乡村振兴标语等,让书法贴近生活,赋予传统艺术新的时代内涵。
问题2:初学者学习书法,可以从李飞先生的作品中借鉴哪些要点?
解答:初学者学习书法,从李飞的作品中可借鉴以下三点:一是“先楷后行,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李飞的楷书结构严谨、点画清晰,初学者可通过临摹其楷书作品(如《九成宫醴泉铭》临作)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间架结构,再过渡到行书学习,体会“楷如立、行如行”的动态变化,二是“临帖与创作结合”的方法,李飞强调“临帖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初学者应在临摹经典字帖的基础上,尝试用所学技法书写诗词短句,逐步将古法转化为个人语言,避免“死临帖”的误区,三是“技道双修”的理念,他注重文化修养对书法的滋养,初学者在练字的同时,可多读诗词、书法史论,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底蕴,使作品“形神兼备”,而非仅仅追求技巧的熟练,李飞作品中“端庄中见灵动”的笔法,对初学者克服“呆板、僵硬”的常见问题也很有启发,可通过观察其提按转折的细微变化,体会“刚柔相济”的笔墨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