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程,1948年出生于江西南昌,是当代江西画坛颇具影响力的国画家,以其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与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著称,他的艺术生涯扎根于赣鄱大地,将江南山水的灵秀与人文历史的厚重融为一体,形成了“雄秀相济、气韵生动”的独特艺术风貌,被誉为“赣地山水画的当代传人”。
艺术成长与师承脉络
陈伯程的艺术启蒙始于家学,自幼随祖父习字临帖,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青年时代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系统研习中国画技法,师从江西画派名家杨石朗、彭友善等先生,杨石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对他影响深远,而彭友善在花鸟画中的写意精神,则为他日后融合山水与花鸟的技法埋下伏笔,毕业后,他先后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深入研习宋元山水画传统,尤其对范宽的雄浑、倪云林的简淡、黄公望的浑厚心摹手追,同时吸收傅抱石“散锋笔法”的灵动与陆俨少“留白造境”的巧思,逐渐形成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气息的个人风格。
在江西本土文化的浸润下,他多次深入庐山、井冈山、赣南客家山区、鄱阳湖湿地等地写生,足迹遍布赣鄱大山的沟壑溪流与古村落,他曾言:“江西的山水是有‘魂’的,庐山的云雾、赣江的奔涌、客家围屋的沧桑,都是我画笔下的‘活水’。”这种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使其作品不仅具有视觉美感,更承载着地域记忆与文化认同。
艺术风格与题材特色
陈伯程的绘画以山水画为主体,兼擅花鸟、人物,尤以“赣地山水”系列最具代表性,他的艺术风格可概括为“三性”:
笔墨的书写性与写意性
他强调“书画同源”,将书法的笔法融入绘画,线条或刚劲如折钗股,或柔韧如春蚕吐丝,皴法上融合斧劈皴的刚健与披麻皴的温润,表现江西山石“刚中带柔”的质感,例如在《庐山龙首崖》中,他以浓墨勾勒山岩轮廓,干笔皴擦出石理肌理,再以淡墨晕染云雾,形成“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层次感,花鸟画中,他则借鉴徐渭的泼墨大写意,笔法简练而神韵十足,如《鄱湖荷韵》中,荷叶以饱含水分的墨色挥洒,荷花则用淡彩勾勒,尽显“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雅。
构图的时空性与叙事性
突破传统山水画“三远法”的局限,陈伯程常采用“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的方式,将不同时空的景物融入同一画面,如《赣南客家村寨》中,他将围屋的层叠结构、梯田的蜿蜒曲线、古樟的苍劲枝干有机组合,既展现了村寨的空间布局,又通过细节刻画(如晾晒的衣物、嬉戏的孩童)传递出浓厚的生活气息,赋予山水画以“人文叙事”的深度。
色彩的墨韵与彩韵交融
他善用“墨分五色”的层次感,同时巧妙融入赣地特有的色彩意象,表现庐山云海时,以淡墨渲染出朦胧氤氲的效果,偶以石青点缀山巅积雪,清冷中透出高洁;描绘鄱阳湖湿地时,则用赭石、花青表现秋日的芦苇,金黄与翠绿交织,充满丰收的生机,这种“以墨为骨,以彩为韵”的手法,使画面既不失传统水墨的雅致,又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陈伯程的创作生涯中,诞生了大量描绘江西风物的佳作,其中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西省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并入选全国美展、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等重要展览。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份 | 艺术特色 | 文化内涵 |
---|---|---|---|
《庐山含鄱口春晓》 | 2005年 | 以高远构图展现庐山巍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的山峰,前景以浓墨勾勒松树,体现“春山如笑”的生机。 | 融合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与江西“庐山文化”,表达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
《赣南客家围屋》 | 2012年 | 采用全景式构图,围屋的方形结构与周围梯田、远山形成几何对比,细节中晾晒的辣椒、耕作的农人充满生活气息。 | 聚焦客家文化的“聚族而居”传统,展现赣南地区的人文景观与历史记忆。 |
《鄱湖冬韵》 | 2018年 | 以淡墨为主调,表现鄱阳湖冬日的苍茫,湖面留白处群鸟低飞,芦苇以枯笔勾勒,尽显“寒江孤鸟”的意境。 | 反映江西“生态鄱阳湖”的环保理念,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思。 |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对江西美术教育的推动,曾任教于南昌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培养了大量美术人才,其学生中多人已成为江西画坛的中坚力量,他积极参与“江西画派”的理论构建,提出“立足本土、守正创新”的艺术主张,为推动江西美术走向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陈伯程的绘画如何体现赣文化的精神内核?
解答:陈伯程的作品通过三个层面体现赣文化精神:其一,山水意象,以庐山的雄奇、赣江的奔腾、鄱阳湖的辽阔,展现江西“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地理格局,暗合赣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质;其二,人文符号,如客家围屋、赣派古建筑、婺源徽派民居等,融入耕读文化、宗族观念等传统元素,传递“崇文重教、守望相助”的赣地人文精神;其三,笔墨气质,结合江南山水的灵秀与北方山水的浑厚,形成“刚柔并济”的艺术语言,隐喻赣文化“外柔内刚、务实创新”的性格。
问题2:陈伯程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
解答:陈伯程的“平衡”体现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传统笔墨上,他坚守以书入画、水墨为上的原则,传承宋元山水的皴法、明清写意的笔意,确保作品的文化根基;在现代审美上,他通过两方面创新:一是构图突破,借鉴西方绘画的光影、透视法,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与真实感,如《井冈山云海》中利用光影对比表现云层的流动;二是题材拓展,将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融入创作,如《鄱阳湖湿地保护》系列,以传统笔墨表现候鸟迁徙、生态修复等现代议题,使传统山水画与当代社会产生共鸣,这种“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创作理念,使其作品既具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