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世亭画家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可世亭画家,名砚舟,号可世亭,清中期江南松江府人,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其生平见于《松江府志续编》及同时代文人笔记,虽未入《清史稿》,却在文人画圈中素有“墨痴”之誉,以“可世亭”斋名行世,故后世多以“可世亭画家”称之。

可世亭画家

砚舟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初习举子业,然不喜八股,尤爱丹青,弱冠时拜松江名儒沈石田(非明沈周,乃清中期同姓画家)为师,习山水画,沈师承董其昌“南北宗论”,以“摹古为基,创新为魂”,砚舟受此影响,早年遍临宋元名迹,对黄公望的“平淡天真”、倪瓒的“简逸萧疏”下笔尤深,三十岁后,他厌倦了画坛摹古成风的风气,开始游历江南山水,从太湖的烟波浩渺到黄山的天都险峰,从西湖的淡妆浓抹到皖南的村落炊烟,皆入画稿,其画风由此从“摹古”转向“师造化”,笔墨间多了几分生活的温度与山水的灵气。

可世亭画家的艺术核心,在于“以书入画,以画载道”,他主张“画乃心画,书乃心画”,故其画中线条兼具书法的筋骨与韵律——画山石用披麻皴,如行草般飞动;画树木用折芦描,似隶书般沉稳;画云水则用游丝描,若篆书般圆转,用墨上,他善用“积墨法”,层层渲染,墨色浑厚而不失层次,尤善表现江南山水“润如春雨”的特质,其题材以山水为主,偶作花鸟、人物,山水画中又以“平远”“高远”构图见长,常于近景画茅舍、溪桥,中景画云山、瀑布,远景画远岫、孤帆,营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文人意境。

代表作品方面,可世亭传世画作约三十余幅,分藏于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及私人藏家手中,溪山访友图》(现藏上海博物馆)为其四十岁所作,画面以江南春景为背景:近岸老树新枝,一叶小舟载着文人缓行;中景溪流蜿蜒,对岸茅舍数间,有高士倚门远眺;远景云山朦胧,瀑布如练,全画用笔松秀,墨色清润,题款“溪山不厌远,乘兴一来游,岂必烟霞癖,方成泉石盟”点明“访友”主题,既有元人遗韵,又含生活情趣。《秋山问道图》(现藏南京博物院)则为其晚年力作,构图高远,秋山层叠,古寺隐于林间,山间小径蜿蜒,一老者携童子拾级而上,画中用墨浓淡相宜,山石以浓墨勾皴,树叶以淡墨点染,秋意萧瑟中透出“问道”的禅意,被时人评为“笔墨老辣,意境高远”。

可世亭画家

可世亭画家在艺术上的创新,还体现在对“可世”理念的诠释,他反对文人画“避世”的传统,主张“画当为世用”,认为画作应反映生活、启迪人心,其画中常出现渔樵耕读、村童嬉戏等世俗场景,题款亦多写市井生活感悟,如“卖画莫嫌钱少,读书但觉知足”“溪边老柳年年绿,世上浮云日日新”,将文人情怀与世俗烟火相融合,拓展了文人画的表现边界,可惜其生前不事经营,画作多赠亲友,故声名不显,直至清末民初,经陈师曾等人提倡文人画,其作品才被重新发现,被誉为“清中期文人画的革新者”。

为更直观展现可世亭画家艺术风格演变,以下为其艺术分期简表:

时期 时间段 风格特点 代表作品
摹古期 20-35岁 笔法严谨,师法元四家,构图疏朗 《仿黄公富春山居图》
师造化期 36-50岁 融入江南实景,笔墨灵动,题材丰富 《溪山访友图》《西湖十景图》
自成风格期 51-63岁 “以书入画”成熟,世俗气息浓厚,意境深远 《秋山问道图》《村居乐事图》

相关问答FAQs:

可世亭画家

Q1:可世亭画家与同时代的“扬州八怪”相比,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A1:可世亭画家与扬州八怪同为清中期革新派画家,但路径迥异,扬州八怪以郑板桥、金农为代表,风格“怪”在“破格”——用笔奇崛,题材多梅兰竹菊等“四君子”,且常题诗文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带有强烈的个性解放色彩;可世亭画家则更注重“传统出新”,在文人画“笔墨”与“意境”的框架内融入生活气息,风格“雅”而不“怪”,追求“可世”的通达与平和,更贴近江南文人的温润气质。

Q2:可世亭画作的传世情况如何?为何其知名度不如“四王”“吴恽”?
A2:可世亭画作传世量约三十余幅,远少于“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大家,原因有三:其一,他生前无意仕进,不事经营,画作多赠亲友,未进入宫廷或大收藏家体系;其二,清中期画坛以“四王”摹古派为正统,可世亭的“创新”被视为“野狐禅”,未被主流认可;其三,其生平史料散佚,无系统画论传世,直至近代文人画价值重估,才被学界重新关注,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正逐渐被重视,成为研究清代文人画转型的重要案例。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郭城书法家
« 上一篇 今天
翡翠杂质到底是什么?对价值有何影响?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