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诚作为书法家,其书法艺术风格与成就如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8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常诚,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浸润于吴门文脉之中,祖父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收藏家,家中藏有明清书画真迹数十件,耳濡目染之下,常诚五岁便执笔描红,十岁已能临摹《玄秘塔碑》《兰亭序》等经典,1983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书法专业,师从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黄惇教授,系统研习书法史论与技法,为其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毕业后,他先后任职于苏州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从事古代书画研究与鉴定工作,这段经历使其对书法传统的理解更为深刻,尤其对帖学与碑学的流变形成了独到见解。

书法家常诚

在艺术生涯中,常诚的创作风格经历了从“尚法”到“尚意”的蜕变,早期以唐楷为根基,深研欧阳询、褚遂良的结构法度,笔力劲挺,法度森严;中年转攻魏碑与汉隶,临习《张猛龙碑》《石门颂》,汲取雄浑朴拙之气,线条追求“屋漏痕”般的厚重感;近年来则专注于行草书的探索,融合王羲之的典雅、苏轼的烂漫与黄庭坚的奇崛,形成“碑帖互融、清峻洒脱”的个人面貌,其书法作品讲究“以线塑形,以意驭笔”,结体上欹正相生,疏密有致;用笔则提按分明,使转自如,既有碑刻的金石气,又有帖学的书卷气,被评论家称为“当代书法‘新帖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常诚的代表作品涵盖楷、行、草、隶多种书体,尤以行草见长,2010年创作的《行书赤壁赋卷》,全长8米,以苏轼原词为内容,融汇王铎的章法与董其昌的墨法,行气贯通,跌宕起伏,被誉为“当代行书经典之作”,2015年书写的《隶书道德经册》,取法《好太王碑》与《礼器碑》,字形方中见圆,笔画瘦劲而不失浑厚,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2020年疫情期间,他创作的《草书抗疫诗册》,以奔放的笔触记录时代精神,线条如惊蛇入草,情感激越,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引发广泛共鸣,以下是常诚不同时期代表作品风格对比:

时期 书体 风格特点 代表作品 艺术追求
80-90年代 楷书 法度严谨,笔力遒劲,深得唐楷精髓 《楷书千字文》《玄秘塔临习稿 以“尚法”为主,追求结构的精准与笔法的纯粹
90年代-2010年 魏碑、隶书 雄浑古朴,线条厚重,融入金石气 《魏书金刚经》《隶书石门颂集联 注重碑刻的力度与质感,探索“碑帖结合”的可能性
2010年至今 行草 碑帖互融,清峻洒脱,气韵生动 《行书赤壁赋卷》《草书抗疫诗册 以“尚意”为主,强调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的表达

在艺术理念上,常诚始终坚持“传统为根,创新为魂”,他认为书法是“心画”,不仅需要扎实的技术功底,更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与人生体悟,他常对学生说:“书法的‘古’不是泥古不化,而是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新’不是刻意求变,而是时代精神与个人才情的自然流露。”为此,他提出“三重境界”论:初重“技法”,追求形似;次重“意境”,追求神似;终重“格调”,追求人品与书品的统一,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其创作与教学,使其成为当代书法界“技道并重”的践行者。

书法家常诚

作为书法家与教育者,常诚始终致力于书法的传承与普及,他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任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大学书法专业硕士生导师,培养了数十位青年书法人才,他主张“书法教育应从经典入手,从生活出发”,在教学中注重临摹与创作的结合,鼓励学生在传统基础上形成个人风格,他还积极推动书法进校园、进社区,举办公益讲座百余场,出版《书法技法与临摹》《常诚书法作品集》等著作十余部,为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常诚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其作品先后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2018年,他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评论家评价其书法“既有文人士大夫的书卷气,又有当代艺术家的创新意识,为传统书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Q1:常诚先生在书法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A1:常诚认为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源与流”的关系,他强调“师古”是基础,通过系统临摹经典,掌握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等核心技法,这是创新的“根”;而“创新”则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时代审美与文化思考,他在行草书中融合碑刻的金石气与帖学的书卷气,既保留了传统书法的笔墨韵味,又通过章法的疏密对比、墨色的浓淡变化,赋予作品当代气息,他主张“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传统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书法家常诚

Q2:常诚先生在书法教育中有哪些独特的理念?
A2:常诚的书法教育理念可概括为“技道并重、知行合一”,他提出“三步教学法”:第一步“摹古”,通过精准临摹经典碑帖,掌握传统技法;第二步“悟道”,引导学生理解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精神,如“书为心画”“气韵生动”等理念;第三步“创新”,鼓励学生在扎实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体验进行创作,他注重“生活化教学”,主张从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中汲取灵感,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认为“书法不仅是技术的锤炼,更是人格的修炼”。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康生书画家身份背后,艺术造诣与历史评价如何?
« 上一篇 昨天
画家墨不一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