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張照的书法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在书坛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張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又号天瓶居士,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是清代中期极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官员与文化学者,他出身于江南文化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尤以书法天赋出众,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刑部尚书,参与编修《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重要皇家文化典籍,既是政坛显要,更是书坛巨擘,其书法艺术对清代中期的书风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书法家張照

生平经历:从江南才子到朝廷重臣

張照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出生于松江府一个书香门第,松江自明代以来便是江南文化重镇,书法传统深厚,这为他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他自幼随父习字,初学董其昌,后遍临晋唐宋元名家,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功底,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仅18岁的張照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正式踏入仕途,此时的他以才名闻于朝野,书法更受康熙帝赏识,曾奉命为宫廷书写大量匾额、对联,逐渐成为皇家书法的重要参与者。

雍正帝即位后,張照因才干被重用,历任内阁学士、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为官期间,他不仅以执法严明著称,更积极参与文化事务:乾隆九年(1744年),受命主持编纂《石渠宝笈》,这部著录清宫书画藏品的巨著,凝聚了他对古代书画的深刻鉴赏力;同年,又参与校勘《佩文斋书画谱》,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事被革职,但不久复起,足见其才能与乾隆帝的倚重。

尽管政务繁忙,張照始终未放下书法创作,他常在公务之余临池不辍,将个人情感与艺术追求融入笔墨,乾隆十年(1745年),張照病逝于任上,享年54岁,乾隆帝闻讯痛惜,赐谥“文敏”,以表彰其文化与政绩上的双重贡献。

书法艺术:融汇帖学的“天瓶体”

張照的书法以“帖学”为根基,广泛取法晋唐宋元诸家,最终形成“书得晋人神韵,参以宋人意态”的独特风格,被后世称为“天瓶体”。“天瓶”之名源于其号“天瓶居士”,既彰显了他对书法艺术的虔诚,也暗喻其书法如“天瓶之水”,清冽丰沛,自成一格。

师承与取法:从董其昌到米芾

張照早年书法深受董其昌影响,董其昌“以淡润为宗”的书风,强调笔墨的灵动与书卷气,这在張照早期作品中可见端倪,但他并未止步于董氏,而是上溯晋唐,临习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碑》《祭侄文稿》,同时吸收苏轼的丰腴、米芾的奇崛,形成了“博采众长,自出机杼”的路径,尤其是他对米芾书法的研习,深得“刷字”之妙,笔势奔放而不失法度,线条刚劲中见柔韧,最终突破了董其昌的藩篱,开创了更具个人面貌的书风。

书法家張照

各书体特点:楷、行、草皆精

張照诸体皆擅,尤以行书、草书成就最高,楷书亦端庄严整,别具一格。

  • 楷书:早年学颜真卿,笔力雄浑,结构宽博,如《楷书心经》,结字平稳,笔画厚重,兼具颜体的骨力与董氏的雅致;晚年楷书融入晋人韵致,更显清逸,如《楷书千字文》,用笔圆润,章法疏朗,展现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境界。
  • 行书:以“二王”为底,参以米芾的欹侧变化,用笔流畅自如,提按分明,既有晋人的萧散风神,又有宋人的跌宕气势,其行书作品如《行书诗轴》,单字看似欹侧,但整体章法和谐,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墨色浓淡相宜,展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
  • 草书:受张旭、怀素影响,又融入米芾的“风樯阵马”之势,笔势连绵不绝,纵横挥洒,极具视觉冲击力,代表作《草书千字文》,用笔疾徐有度,线条如锥画沙、屋漏痕,既有狂草的奔放,又含章草的质朴,被誉为“清代草书第一”。

艺术成就与影响

張照的书法在清代中期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他身处“帖学”与“碑学”交替的时代,但始终坚持帖学传统,同时以个人才情拓展了帖学的表现力,使其更具时代气息,其书法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宫廷书风(乾隆帝书法便深受其影响),更启发了后世如刘墉、梁同书等帖学大家,他主张“书为心画”,强调书法应抒发个人性情,这一理念对清代“尚意”书风的复兴起到了推动作用。

代表作品与传世文献

張照的传世书法作品较多,多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机构,重要代表作包括:

  • 《草书千字文》:纸本,纵25.8厘米,横200厘米,此作书于乾隆六年(1741年),是張照草书的巅峰之作,通篇气势贯通,笔法精妙,被誉为“有唐以来无此气魄”。
  • 《行书苏轼诗轴》:纸本,纵133.2厘米,横47.5厘米,以行书书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词》词句,用笔遒劲,结字奇崛,尽显米芾笔意。
  • 《楷书心经》:纸本,纵29厘米,横42厘米,楷书工整,笔力内敛,展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

除书法作品外,張照还著有《天瓶斋书画题跋》《得天居士集》等,天瓶斋书画题跋》记录了他对书画的鉴赏心得,强调“笔墨当随时代”,是研究清代书画理论的重要文献。

历史评价:政书双绝的文化大家

張照的一生,是“政书双绝”的典范,作为官员,他清廉勤勉,政绩卓著;作为书法家,他融汇百家,开宗立派,清代学者阮元评价其“书如宗匠,规模宏阔,非时流所能及”,乾隆帝亦曾赞其“书有体法,文亦清雅”,也有后世学者认为其书法过于追求气势,偶有失之险怪之处,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清代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

书法家張照

他以江南文人的才情,融入北方宫廷的庄重,创造出既有庙堂之气又具文人韵味的书法风格,成为连接明代帖学与清代中期帖学的关键人物,其“天瓶体”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书坛,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生平年表(简表)

年份 事件
1691年 出生于江苏松江府
1709年 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
1727年 任内阁学士,开始参与皇家文化事务
1739年 升任刑部尚书
1744年 奉命主持编纂《石渠宝笈》,参与校勘《佩文斋书画谱》
1745年 病逝于任上,谥“文敏”

書體風格對比

書體 藝術特點 代表作品
楷書 端莊雄渾,骨力遒勁,早期學顏真卿,晚年融入晉人韻致,兼具法度與雅致 《楷書心經》《楷書千字文》
行書 流暢灑脫,提按分明,以“二王”為底,參以米芾欹側變化,章法和諧,墨色濃淡相宜 《行書詩軸》《行書蘇軾詩軸》
草書 奔放有力,氣勢磅礴,受張旭、懷素影響,筆勢連綿,兼具狂草激情與章草質樸 《草書千字文》

FAQs

問:張照的書法為何能在清代中期占据重要地位?
答:張照的書法地位體現在三方面:其一,師承廣博,融匯晉唐宋元諸家,既繼承了“帖學”傳統,又以個人才情開創“天瓶體”,成為清代帖學的代表人物;其二,官至刑部尚書,身居高位,其書法風格影響了當時的宫廷書風,甚至乾隆帝的書法也深受其影響;其三,積極參與《石渠寶笈》等皇家文化典籍的編纂,將書藝與文化鑑賞相結合,提升了書法的文化價值,他強調“書為心畫”的理念,推動了清代“尚意”書風的復興,對後世書家如劉墉、梁同書等產生了深遠影響。

問:如何欣賞張照的書法作品?
答:欣賞張照的書法可從三個層面入手:一是筆法,其用筆靈活多變,無論楷書的“藏鋒”“露鋒”,還是行草的“提按”“使轉”,均顯現深厚的功力,如草書《千字文》中“刷字”的勁健與連綿;二是結字,他善於打破平衡,以“奇求正”,如行書中單字的欹側與整體章法的諧調,既生動又穩重;三是氣韻,其書作既有晉人的“蕭散超逸”,又有宋人的“跌宕灑脫”,通篇流露出文人雅士的書卷氣與個性情感,如《行書詩軸》中墨色的濃淡變化,體現出“書為心畫”的真諦,透過這些元素,可感受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境。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北原书法家
« 上一篇 09-24
王学岭书法价格
下一篇 » 09-2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tjadmin
TA的最新作品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