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冀国栋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冀国栋,当代中国山水画领域的代表性画家之一,1965年生于河北保定,自幼浸润于北方山水雄浑苍茫的意境,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师从山水画大家贾又福、陈平等名师,四十余载艺术生涯中,他深耕传统而不泥古,师法自然而自成一家,以“笔墨当随时代”为创作圭臬,形成了兼具北方山水的雄健与南方山水的灵秀的独特艺术风貌,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国际艺术双年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收藏,被誉为“新时代山水画的传承者与革新者”。

画家冀国栋

冀国栋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的敬畏,少年时代,他常流连于保定古莲花池、直隶总督署等地,临摹《芥子园画谱》《溪山行旅图》等经典,打下坚实的笔墨功底,进入央美后,他系统研习宋元山水(范宽的雄浑、倪瓒的疏朗)、明清文人画(石涛的“搜尽奇峰”、石溪的苍茫),同时接触西方风景画的构图与色彩理论,逐渐意识到“传统是根,创新是魂”,1990年代,他放弃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开始为期五年的“行脚写生”,徒步太行山、黄山、桂林等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累计完成写生稿2000余幅,这段经历让他摆脱了传统山水的程式化模仿,将自然的“生动气韵”融入笔墨,为后续风格的形成埋下伏笔。

进入21世纪,冀国栋的艺术风格逐渐成熟,他提出“北骨南韵”的创作理念,即以北方山水的骨法用笔为根基,融入南方山水的韵致墨法,在笔墨语言上,他主张“以书入画”,线条刚劲有力(如斧劈皴、折带皴),墨色浓淡干湿结合,枯笔中见润泽,善用“破墨法”表现山体阴阳向背;色彩上,青绿与水墨融合,早期设色浓郁,后期趋于淡雅,常用赭石、花青、石青,偶以朱砂点染屋宇,增强画面生命力,构图上,多采用“高远”“深远”结合的方式,主山巍峨但不压迫,辅以云雾、流水、林木平衡画面,留白处题诗,形成“诗书画印”一体。

以下是其艺术风格特点的详细梳理:

风格要素 具体表现
题材选择 以北方太行山、南方黄山、江南水乡为主,兼及家乡保定的人文景观,注重“可游可居”的意境营造
笔墨语言 主张“以书入画”,线条刚劲有力(如斧劈皴、折带皴),墨色浓淡干湿结合,枯笔中见润泽,善用“破墨法”表现山体阴阳向背
色彩运用 青绿与水墨融合,早期设色浓郁,后期趋于淡雅,常用赭石、花青、石青,偶以朱砂点染屋宇,增强画面生命力
构图特点 多采用“高远”“深远”结合的构图,主山巍峨但不压迫,辅以云雾、流水、林木平衡画面,留白处题诗,形成“诗书画印”一体
意境营造 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有北方山水的苍茫雄浑,又有南方山水的温润灵秀,常通过晨雾、暮霭、春雨等意象传递宁静致远的心境

冀国栋的代表作品是其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2015年创作的《溪山清远图》(纸本设色,2.4×1.2米)以保定西部山区为原型,近景溪流潺潺,中景山峦叠嶂,远景云雾缭绕,融合范宽的雄浑与倪瓒的疏朗,获“全国美展”铜奖;2020年的《太行新貌》(纸本水墨,3.6×1.8米)聚焦太行山脱贫攻坚后的新景象,传统斧劈皴表现山石肌理,点缀现代民居与梯田,体现“艺术为人民”的创作观;2022年的《家山云起》(绢本设色,1.8×0.9米)描绘家乡春日景象,云雾缭绕间可见古村落、新苗圃,色彩清新,笔墨灵动,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些作品既有传统的笔墨韵味,又充满时代气息,展现了画家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

画家冀国栋

在艺术成就与社会影响方面,冀国栋曾任河北省画院副院长、河北省美协理事,多次担任全国山水画展评委;出版《冀国栋山水画集》《太行写生技法》等著作;在保定、石家庄、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2场,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日本东京艺术馆等收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创办“冀国栋山水画工作室”,培养青年画家50余人,其中多人在全国美展中获奖,为北方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冀国栋的艺术之路,是对传统的深度挖掘,对自然的深情凝望,对时代的敏锐回应,他以笔墨为桥梁,连接古典与现代,贯通自然与人心,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其作品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心灵的家园,承载着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永恒追求。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冀国栋的山水画中如何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解答:冀国栋的传统根基体现在对宋元山水技法的继承,如范宽的斧劈皴表现山石质感,倪瓒的疏简构图营造空灵意境;现代性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题材上,他不再局限于传统文人画的“隐逸”主题,而是融入太行山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现实景观,如《太行新貌》中的现代民居与梯田,让山水画承载时代记忆;二是笔墨语言上,他将西方风景画的色彩理论与传统水墨结合,如用淡彩渲染光影效果,打破传统水墨的单一色调,同时保留书法用笔的线条韵律,形成“有传统根脉、有时代气息”的新风貌。

画家冀国栋

问题2:他的“写生”创作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有何影响?
解答:写生是冀国栋艺术风格形成的关键环节,自1990年代起,他坚持每年深入太行山、黄山等地写生,累计完成写生稿2000余幅,写生让他摆脱了传统山水的程式化模仿:通过实地观察,他掌握了不同地域山石的肌理特征(如太行的嶙峋奇石、黄山的圆润山峦),从而创造出“北骨南韵”的独特皴法;写生让他捕捉到自然界的“生动气韵”,如晨雾的流动、云气的变幻,这些鲜活感受融入创作,使作品中的山水不再是符号化的“概念山水”,而是充满生命力的“真实山水”,如《溪山清远图》中溪水的波纹、云雾的层次,皆源于写生时的细致观察与提炼。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画家刘弘奇
« 上一篇 09-24
海天书法家
下一篇 » 09-2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