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伟,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浸润于吴门文化的深厚底蕴,师承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先生,主攻楷书、行书,兼及草书、隶书,其书法艺术以“晋韵唐骨”为根基,融汇明清文人书法的雅逸之气,形成了“古雅而鲜活、雄健而灵动”的独特风格,在当代书坛中独树一帜,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申伟不仅以笔墨耕耘不辍,更致力于书法教育与文化传播,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大众的重要桥梁。
申伟的书法之路,始于对经典的深度临摹,少年时,他每日临池不辍,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严谨法度入手,后涉猎颜真卿《多宝塔碑》的雄浑大气、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灵动秀逸,青年时期则醉心于王羲之《兰亭序》的飘逸潇洒与米芾《蜀素帖》的跌宕奇崛,他常言:“书法如登山,必先循阶而上,方能领略顶峰风光。”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深耕,使其笔下的楷书端庄而不失灵动,结构精准而气韵贯通;行书则如行云流水,笔势连绵而节奏分明,既有“二王”的温润雅致,又具明代文徵明的清朗俊逸,近年来,他尝试将章草的简古笔意融入今草创作,使线条更具张力与金石质感,如作品《赤壁赋》行书册页,既保留了苏轼原作的豪迈气概,又通过笔法的提按转折与墨色的浓淡变化,赋予其新的视觉韵律。
在艺术成就与社会贡献方面,申伟的实践与影响广泛而深远,他的作品十余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展、兰亭奖等重要展览,并获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金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等荣誉,其书法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多幅作品刻碑于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等文化圣地,作为书法教育者,他曾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系,培养出数十位在全国书法展中获奖的中青年书法家,提出“技进乎道,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强调技法训练与人文修养并重,他积极投身公益,近十年来在全国各地举办“书法进校园”“社区书法公益讲座”等活动百余场,惠及民众超万人次,并主编《青少年书法启蒙教程》《吴门书法经典临摹范本》等书籍,为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注入动力。
以下为申伟主要艺术成就与社会任职概览:
时间 | 事件/职务 | 内容概要 |
---|---|---|
1990年 | 入展全国首届正书展 | 作品《楷书千字文》获优秀奖,确立早期楷书创作风格 |
2005年 | 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 行书作品《滕王阁序》获金奖,被业内誉为“传统功力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 |
2010年 | 担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 参与江苏书法事业发展规划,推动“江苏书法名家精品展”系列活动 |
2015年 | 受聘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系教授 | 开设“楷书技法与创作”“行书流变研究”等课程,形成系统化教学体系 |
2018年 | 赴日本东京举办个人书法展 | 作品《心经》被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促进中日书法文化交流 |
2020年至今 | 主持“书法传承与美育”公益项目 | 深入中小学开展书法教学,编写适合青少年的书法教材,覆盖江苏、浙江等10余省份 |
相关问答FAQs
Q1:申伟的书法风格以“晋韵唐骨”为根基,如何在此基础上融入个人创新?
A1:申伟的创新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深刻理解经典内核后的“创造性转化”,他在楷书中,将颜真卿的“屋漏痕”笔法与褚遂良的“折钗股”线条结合,既保留了楷书的法度严谨,又通过笔势的欹侧变化增强动态感;行书则借鉴米芾“刷字”的率意,融入章草的简省笔意,使字形在连绵中更具节奏张力,例如其代表作《兰亭集句》,既保留王羲之原作的雅逸,又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与字组的疏密对比,赋予经典文本当代审美视角,他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创新的前提是“守正”,只有吃透传统,才能在法度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
Q2:申伟认为初学者学习书法应避免哪些误区?
A2:根据申伟的教学经验,初学者易陷入三大误区:一是“盲目求快”,忽视基本功训练,如急于练习行书、草书,导致笔法浮漂、结构松散;二是“迷信风格”,过早模仿名家个人风格,而忽略对楷书、隶书等基础书体的打磨,如同“未学走先学跑”;三是“重技轻道”,只关注笔画的形似,而忽视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心性修养,他建议初学者从楷书入门,先掌握“永字八法”的基本笔法与汉字间架结构,通过临摹《九成宫》《颜勤礼碑》等经典碑帖夯实基础;在技法熟练后,再涉猎行书、草书,同时多读诗词、书法史论,提升文化素养,最终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