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画家建明,其艺术风格有何独特?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南京画家建明,1965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苏扬州,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家,他的作品以金陵山水为根基,融合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在传承新金陵画派“笔墨当随时代”精神的同时,注入对南京城市人文的细腻观察,形成了兼具古典意蕴与生活气息的独特画风,建明的艺术之路始于秦淮河畔的童年记忆,外祖父是民间画师,常握着他的手临摹《芥子园画谱》,墨香与河畔的桨声灯影共同构成了他最初的审美启蒙,中学时,他考入南京市少年宫国画班,师从金陵画派代表画家萧平,系统学习传统山水画的皴法与构图,对傅抱石的“抱石皴”、钱松喦的“浑厚苍茫”尤为着迷,1983年,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在校期间既深耕宋元山水的“气韵生动”,又研习西方绘画的光影与色彩,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多元基础。

南京画家建明

建明的绘画风格以写意山水为主,兼擅花鸟,其核心特质可概括为“笔墨为骨、意境为魂、生活为源”,在笔墨运用上,他打破传统皴法的程式化束缚,将“披麻皴”的柔韧与“斧劈皴”的刚劲结合,线条如“锥画沙”般遒劲,又似“折钗股”般含蓄,既表现南京紫金山山石的嶙峋质感,又捕捉玄武湖水波的潋滟灵动,用色上,他摒弃浓艳的俗丽,以水墨为基调,辅以赭石、花青、藤黄等淡彩,追求“墨分五色”的层次感,如画秦淮河的春日,以淡墨晕染烟波,用花青点染岸柳,再以赭石勾勒桥栏,营造出“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诗意,题材选择上,他始终聚焦南京及周边的人文地理,紫金山的四季晨昏、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明城墙的斑驳岁月、栖霞山的红叶如焰,都是他笔下的常客,他笔下的山水并非单纯的“风景再现”,而是将历史记忆与市井生活融入其中:画《钟山揽胜》,会在山间点缀挑担的茶农、晨练的老者,让巍峨山脉有了人间烟火;画《夫子庙夜市》,则以水墨写意的手法表现灯笼的暖光、游人的笑语,让千年文脉在笔墨间鲜活起来。

建明的代表作品是其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2018年创作的《金陵春晓》,是他“山水城市”系列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纸本设色作品纵180厘米、横96厘米,以玄武湖为视觉中心,前景湖面微波荡漾,游船如织,中景紫金山层峦叠翠,山间云雾缭绕,远景南京城轮廓依稀可见,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与鸡鸣寺的飞檐形成时空对话,构图上,他采用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将玄武湖的平远开阔、紫金山的高远峻拔与城市的深远层次融为一体,既符合传统审美的“可游可居”,又展现了现代南京的包容气象,色彩上,他以水墨为底,山石用淡墨皴擦,再以花青分染,植被点以石绿,湖面留白处略施淡赭,营造出春日清晨的清新与宁静,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前景的几株垂柳,细密的柳条以“焦墨飞白”写出,再以汁绿晕染,既保留了书法的笔意,又表现了柳枝的柔韧,与远处现代建筑的硬朗线条形成刚柔对比,暗喻南京“刚柔并济”的城市性格。

2020年完成的《秦淮夜韵》,则展现了建明对传统意境的现代转译,这幅纸本水墨作品纵138厘米、横68厘米,以夜色为背景,采用“以虚代实”的手法:近处的画舫、酒楼以淡墨勾勒,轮廓模糊,似被夜色笼罩;中岸的垂柳、石桥以浓墨破笔,柳叶如墨点洒落,桥栏线条如铁线般刚劲;远处的文德塔、江南贡院则隐于留白之中,仅以塔尖的微光暗示存在,整幅画最妙的是对光影的处理——传统山水画少有夜景,建明借鉴西方绘画的光影原理,以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月光下的明暗层次:湖面受光处留白,背光处用淡墨渲染,画舫的灯笼则以朱砂点染,在墨色中透出一抹暖红,既打破了水墨的单调,又营造出“月色灯光满秦淮”的朦胧诗意,画中题跋“夜泊秦淮近酒家,烟笼寒水月笼沙”,化用杜牧诗句,却赋予其现代生活的气息——酒楼里隐约可见的食客、画舫上传来的笑语,让千年古诗在笔墨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南京画家建明

建明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南京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推动,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江苏省美术作品展,并获“江苏省国画作品展”优秀奖、“南京文艺奖”等重要奖项,2019年,他在南京博物院举办“金陵文脉·建明山水画展”,展出作品涵盖紫金山、秦淮河、明城墙等南京标志性景观,吸引了数万观众,被媒体誉为“用笔墨为南京立传”,作品被南京博物院、江苏省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成为记录南京城市形象的重要视觉文献,作为艺术教育者,他长期担任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开设“金陵山水写生”课程,带领学生深入紫金山、栖霞山等地写生,培养了一批热爱本土文化的青年画家,他还积极参与“书画进校园”“艺术扶贫”等公益活动,在南京多所中小学开设国画兴趣班,让传统艺术走进青少年生活,他担任“南京地域文化绘画创作”课题组长,带领团队历时三年创作《明城墙长卷》《长江南京段风光》系列作品,为南京的城市文化建设注入了艺术力量。

以下为建明艺术历程简表:

时间 事件概要
1983年 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系统学习传统山水画与西方绘画理论
1987年 作品《钟山秋色》入选“江苏省青年美展”,获优秀奖
1995年 加入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成为其正式会员
2008年 在南京艺海堂举办首次个人画展《金陵山水四时景》,引起艺术界关注
2015年 作品《秦淮河畔》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成为该馆“当代地域绘画”系列藏品
2019年 在南京博物院举办“金陵文脉·建明山水画展”,出版《建明山水画集》
2023年 担任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启动“南京老字号题材绘画”创作项目

相关问答FAQs

南京画家建明

问题1:建明老师的山水画中常出现南京城市元素,您认为这些元素如何体现传统山水画的“意境”?
解答: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核心是“情景交融”,即通过自然景物传递情感与哲思,我在创作中,将南京的城市元素如城墙、高楼、游船等作为“景”的载体,而通过这些元素承载的历史记忆与生活气息则是“情”的寄托,例如画明城墙,不仅是表现建筑的斑驳肌理,更是想通过它连接六朝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城墙砖石上的刻痕是历史的沉淀,城下晨练的老人、嬉戏的孩童则是当下的生活,这种“古今对话”让山水画超越了单纯的“风景再现”,有了“可感、可思、可游”的意境,我注重“虚实结合”,如画秦淮河时,用留白表现月光,用淡墨渲染烟波,让现代的灯光与传统的桨声在虚实间交融,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空灵”,又赋予了其现代生活的温度,这正是我对传统意境的现代诠释。

问题2:很多年轻画家想学习传统又想创新,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解答: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源”与“流”的关系,我的建议分三步:第一步是“扎根传统”,先静下心临摹经典,从《芥子园画谱》学笔墨规律,从宋元山水学构图意境,比如临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体会“高远”的雄浑,临摹倪瓒的《渔庄秋霁图》感受“疏淡”的意境,只有吃透传统,才能知道“从哪里来”;第二步是“深入生活”,像南京这样的城市,处处是素材——紫金山的晨光、秦淮河的夜色、老门东的青砖黛瓦,甚至街头的梧桐树、巷口的修车摊,都可以入画,我常带学生去老门东写生,让他们观察光影在老建筑上的变化,感受市井生活的烟火气,这些鲜活的体验是创新的“活水”;第三步是“敢于突破”,不必拘泥于古人题材和技法,比如传统山水画很少画现代高楼,但我尝试用“斧劈皴”表现玻璃幕墙的质感,用“泼墨”表现城市的流动感,让传统笔墨为现代服务,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只有把传统吃透,把生活做深,创新才能自然生发。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沈鹏书法画家
« 上一篇 09-22
清末画家陈松的艺术成就与生平有何独特之处?
下一篇 » 09-2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