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继玉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继玉先生作为当代书法界承古开新的重要代表,以其熔铸碑帖、自成一格的书风,在楷书、行书领域深耕不辍,既守传统之正,又开时代之新,其作品兼具金石的刚健与书卷的温润,成为连接古典书法精神与当代审美的重要纽带。

书法家继玉

生平与学书经历

继玉先生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浸润于江南文脉,祖父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常临池写字,家中藏有《淳化阁帖》《张迁碑》等拓片,继玉耳濡目染,六岁便以描红入门,十岁临摹《玄秘塔碑》,初步打下楷书基础,青年时期,他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系统学习书法史论与技法,师从林散之、高二适等书法大家,林散之先生“以画入书”的笔法意趣、高二适先生“倔强书风”的审美追求,对他影响深远,使其逐渐形成“碑帖兼修、技道并进”的学书理念。

毕业后,继玉先生从事书法教育,同时坚持创作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遍访碑刻遗迹:登泰山摩崖观《金刚经》之雄浑,入汉中访《石门铭》之奇崛,赴西安临《颜勤礼碑》之端庄,他将考察所得融入创作,在“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循环中,逐步确立“雄逸”书风——既有碑版书法的骨力洞达,又有帖学流派的气韵生动,最终成为当代书坛“碑帖融合”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艺术风格与特点

继玉先生的书法以楷书、行书为根基,旁涉篆隶,形成“正奇相生、雅俗共赏”的独特面貌,其风格演变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各具鲜明特色:

阶段 时间范围 师承取法 风格特点 代表作品类型
启蒙期 1950s-1970s 欧阳询、柳公权,兼习《兰亭序》 笔法精严,结构端庄,追求“楷法千古” 中楷《千字文》、小楷《心经》
融通期 1980s-1990s 魏碑《张猛龙》《始平公》,行书《祭侄稿》 碎险与平正结合,线条方圆兼备,渐显个性 行楷《滕王阁序》、魏行《赤壁赋》
成熟期 2000s至今 篆隶《石鼓文》《曹全碑》,融合明清王铎 雄中见逸,金石气与书卷气交融,自出机杼 巨幅行书《杜甫诗卷》、榜书《精气神》

在笔法上,继玉先生强调“屋漏痕”与“折钗股”的结合:行笔涩进如屋漏蜿蜒,线条遒劲凝重;转折处则如钗股般刚柔并济,既含碑版的方折峻峭,又有帖学的圆转灵动,其楷书结字“中宫收紧,四肢舒展”,如《九成宫醴泉铭》的险绝,却融入《张黑女墓志》的温润,于平正中见奇崛;行书则讲究“行断意连”,字字独立而气脉贯通,如《兰亭序》的流美,又带《祭侄稿》的沉郁,形成“静中有动、动中寓静”的节奏感,墨色运用上,他善用“浓淡枯湿”的变化:楷书以浓墨显其端庄,行书则枯润相济,如“飞白”笔法的穿插,既增加层次感,又赋予文字以生命力。

书法家继玉

代表作品赏析

继玉先生的代表作涵盖楷、行、隶诸体,尤以行书成就最为突出,其2018年创作的《杜甫诗卷》(行书,纸本,纵34厘米,横1286厘米),被誉为“碑帖融合”的典范,全卷内容为杜甫《秋兴八首》,单字约3厘米见方,结字欹正相生:如“玉露凋伤枫树林”之“凋”字,左窄右宽,险中求稳;“孤舟一系故园心”之“心”字,以圆弧笔法收尾,含蓄内敛,线条上,他融合魏碑的方笔与行书的圆笔,如“丛菊两开他日泪”之“菊”字,方折起笔显骨力,圆转行笔见韵致,刚柔相济,章法布局疏朗有致,字距紧密而行距开阔,形成“密者不犯,疏者不离”的空间节奏,墨色由浓转枯,如“每依北斗望京华”之“望”字,末笔飞白枯笔,既显苍劲,又传递出诗人对故国的深沉眷恋。

小楷作品《心经》(楷书,泥金纸本,纵25厘米,横365厘米)则展现其“精微之处见精神”的功力,全卷1082字,字小如豆却笔笔不苟,用笔“逆入平出”,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字,左点如坠石,右撇如兰叶,起收分明;结字“上紧下松”,如“度一切苦厄”之“苦”字,上部紧凑如“十”,下部舒展如“口”,于细微处见法度,泥金纸的温润光泽与墨色的沉稳厚重相映,营造出“庄严清净”的意境,堪称当代小楷精品。

当代影响与教育传承

继玉先生不仅以创作成就书坛,更以教育传承推动书法发展,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南京艺术学院、兰亭书法学院担任教授,提出“技进乎道,道技并重”的教学理念:强调“笔法为基”,要求学生从楷书入手,掌握中锋、侧锋等基本技法;同时注重“养心”,主张“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要求学生多读书、多游历,提升文化修养。

其弟子中,多人成为中国书协会员,或在国家级书法展中获奖,形成“继玉书风”的传承脉络,他还热衷公益事业,自2000年起,每年举办“书法公益大讲堂”,深入社区、学校普及书法知识,累计培养学员超万人;出版《继玉书法论稿》《楷书技法详解》等著作,系统梳理其学书心得与创作理念,为当代书法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书法家继玉

继玉先生的书法,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魂,在碑与帖的碰撞中开辟新境,在技与道的统一中抵达人心,其作品既承载着中国书法千年文脉,又融入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成为“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正如他在《书法断想》中所言:“书者,心画也,唯有植根传统,方能笔墨有根;唯有拥抱时代,方能让书法活起来。”这既是他的艺术追求,也是对后学者的殷切期望。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继玉先生的书法创作中,“碑帖融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继玉先生的“碑帖融合”主要体现在线条质感、结字规律与墨韵层次三方面,线条上,他取碑版书法的“方笔”与帖学流派的“圆笔”结合,如《临石门铭》中既有方折险峻的“金石气”,又有圆转流畅的“书卷气”,刚柔并济;结字上,他融合碑体“茂密雄强”与帖体“疏朗灵动”的特点,如《心经》楷书中,中宫收紧而四周舒展,既稳又险;墨韵上,他运用碑版“浓重厚实”与帖学“枯润相济”的变化,如《赤壁赋》行书中,墨色由浓转枯,形成“燥润相杂”的节奏感,赋予文字以生命力。

问题2:初学者学习继玉书法,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解答:初学者可分三阶段循序渐进:第一阶段,先临摹其早期楷书作品,如《玄秘塔碑》临本或《心经》小楷,重点掌握中锋用笔、结构规律,打好“楷书根基”;第二阶段,过渡到碑帖融合的行书,如《滕王阁序》局部,体会线条的方圆变化与“行断意连”的章法;第三阶段,结合其书法论稿,理解“以古为新”的创作理念,尝试融入个人情感,避免机械模仿,需加强文化修养,多读诗词文赋,提升书法的内涵与意境,正如继玉先生所言:“学书先学做人,胸中有丘壑,笔下才能有山河。”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什么是白冰翡翠
« 上一篇 09-22
黄翡带绿翡是天然共生色吗?价值为何高于单色翡?
下一篇 » 09-2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