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吴荣林,当代中国画坛备受瞩目的山水画家,以“承古开今、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理念,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审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貌,1965年生于江苏宜兴,自幼受江南水乡文化熏陶,随父习书画,打下坚实的笔墨基础,1983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宋文治、亚明等名家,系统研习宋元山水传统及明清文人画精髓,期间多次赴黄山、太行山、桂林等地写生,将南北宗笔法与自然山川的气韵相融合,为其艺术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吴荣林的艺术风格以山水画为主,兼及花鸟、书法,尤擅表现江南烟雨的朦胧与北方山水的雄浑,他的笔墨语言兼具“南宗的秀润华滋”与“北宗的刚劲方折”,善用“破墨法”表现山石的层次感,以“积墨法”营造云雾的流动感,线条或刚柔并济,或飘逸洒脱,既保留了传统笔墨的韵味,又融入了当代构成的张力,在构图上,他注重“三远法”的灵活运用,常以高远、平远结合,打破传统山水的平面感,使画面更具空间深度;在色彩上,以水墨为主,偶施浅绛或青绿,追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意境,传递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其作品既有“可居可游”的实景之美,又充满“诗中有画”的意境之趣,被誉为“新时代文人山水的代表者”。
代表作品方面,1995年创作的《太湖春晓》以江南水乡为题材,淡墨渲染湖面烟波,浓墨勾勒远山轮廓,近景柳树以没骨法写出,柔美中见骨力,将太湖春日的朦胧生机与文人情怀融为一体,获江苏省青年美展一等奖;2008年创作的《秋山问道》取法北宋山水,山石以斧劈皴表现其质感,树木点染结合,远景云雾缭绕,中景茅舍隐现,传递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隐逸意境,入选全国第十届美展;2015年创作的《太行新貌》则突破传统山水的程式,以俯视构图展现太行山脉的磅礴气势,线条刚劲如铁,色彩厚重沉稳,融入时代精神,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吴荣林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他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他曾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提出“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与笔墨修养,出版《吴荣林山水画集》《中国画笔墨研究》等著作,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及艺术讲座,推动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国际间的传播与交流,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并荣获“中国山水画终身成就奖”“徐悲鸿美术奖”等多项殊荣,成为当代中国画坛承前启后的重要力量。
吴荣林艺术年表(部分)
| 年份 | 事件概要 |
|--------|-----------------------------------|
| 1987年 | 毕业作品《黄山松云》获江苏省青年美展一等奖 |
| 1992年 | 在南京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吴荣林山水画展” |
| 2005年 | 作品《江南烟雨》入选全国第十届美展 |
| 2010年 | 获“中国山水画终身成就奖” |
| 2018年 |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吴荣林艺术回顾展” |
| 2023年 | 出版《笔墨当随时代——吴荣林的艺术实践》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吴荣林先生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
解答:吴荣林强调“传统是根,创新是魂”,他一方面深入研习宋元明清大家的笔墨技法,如范宽的雄浑、倪瓒的萧疏、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夯实传统功底;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将西画的构成原理、光影效果与传统笔墨结合,如在《太湖春晓》中借鉴水彩画的渲染技法表现水色交融,在《太行新貌》中运用现代构图强化视觉张力,使传统山水画更具当代审美感染力,他认为,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理解传统精神基础上的自然延伸。
问题2:作为画家和教育家,吴荣林对当代中国画坛有哪些贡献?
解答:创作上,他突破了南北宗的壁垒,将江南的秀美与北方的雄浑融为一体,形成了“刚柔相济、意境悠远”的个人风格,为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教育上,他提出“写生与传统结合”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深入名山大川写生,在实践中领悟传统笔墨的生命力,培养了一批兼具传统功底与时代意识的青年画家;理论上,他通过著作与讲座,系统阐释了传统笔墨在当代的转化路径,推动了中国画从“复古”向“创新”的转型,被誉为“传统艺术当代转化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