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翔(1895-1965),名鸿钧,字志翔,浙江杭州人,民国时期浙派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以融通中西的山水画与写意花鸟画著称,其艺术生涯跨越民国动荡岁月,既坚守传统笔墨根脉,又大胆吸收西画技法,形成了“浑厚中见灵动,写实中蕴诗意”的独特风格,被誉为“江南画坛革新派健将”。
志翔幼承家学,5岁临摹《芥子园画谱》,12岁师从杭州名画家沈翰(晚清“浙派”传人),系统研习宋元山水与明清写意花鸟,1915年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师从刘海粟、吕凤子,接触西洋素描、透视与色彩理论,在校期间,他常于闲暇赴苏州、黄山写生,将传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念与西画写生方法结合,奠定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创作观。
其绘画艺术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类,尤以山水成就最高,早年山水画受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影响,笔力雄浑,构图奇崛;中年融合西画焦点透视与光影处理,使江南烟雨的氤氲与山石的嶙峋形成视觉张力,代表作《西湖春晓》以青绿设骨法勾勒湖光山色,再以淡墨晕染云雾,既存宋人院体之工整,又具文人画之逸致,花鸟画承袭任伯年“兼工带写”风格,工笔牡丹设色浓艳而不俗,写意兰草用笔洒脱如飞白,常题自作诗,诗书画印相映成趣,人物画多取材市井生活,如《松壑听泉》中樵夫与文人的互动,线条简练而神态生动,反映其对“艺术源于生活”的践行。
除创作外,志翔亦深耕美术教育,1928年起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教授山水画与透视学,学生包括陆俨少、余任一等,他主张“笔墨为骨,西法为用”,强调传统笔墨的不可替代性,同时鼓励学生吸收西方艺术精华,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民国中后期的浙派绘画发展,抗战期间,他辗转西南,创作《巴山夜雨》《嘉陵江畔》等作品,以笔墨为武器,传递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推动传统绘画创新,作品兼具民国文人的风骨与新时代气象。
志翔重要作品及艺术特色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代 | 艺术特色 | 收藏机构 |
---|---|---|---|
《西湖春晓》 | 1932年 | 青绿设骨与水墨晕染结合,西湖春晓朦胧美,宋人工整与文人逸致并存 | 浙江省博物馆 |
《松壑听泉》 | 1945年 | 中西透视法构图,人物与山水互动,线条简练而神态生动 | 中国美术馆 |
《荷塘清趣》 | 1956年 | 工笔荷花与写意荷叶对比,色彩明快,融合敦煌壁画设色法 | 上海中国画院 |
《市集图》 | 1938年 | 人物群像,线条流畅,反映民国市井生活,具有历史文献价值 | 南京博物院 |
相关问答FAQs
Q:志翔的艺术风格主要受哪些画家或流派影响?
A:志翔的艺术风格融合多方影响:传统方面,早年师从沈翰,深受浙派“笔墨苍劲、构图奇险”影响,后研习石涛、石溪的“笔墨当随时代”理念,形成山水画的雄浑基调;海上画派方面,受任伯年“兼工带写”花鸟风格启发,注重物象神韵;西画方面,在上海美专系统学习素描与透视,将焦点透视、光影处理融入山水画,使传统山水更具空间感与真实感,他对敦煌壁画的色彩吸收,也使其花鸟画设色更显厚重。
Q:志翔的作品在当代有何研究价值?
A:志翔的作品具有三重研究价值:其一,是民国绘画转型的“活化石”,其“中西融合”的实践为当代传统绘画创新提供了历史参照;其二,他的写生作品(如黄山、西湖系列)记录了民国时期江南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其三,他的美术教育理念(如“笔墨为骨,西法为用”)对当下艺术院校的“传统与现代”课程设置仍有启示意义,为解决“传统如何现代化”的命题提供了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