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静山,名文远,号静山,生于戊寅年(1938年),江南吴县人,其祖父为前清秀才,家中藏有古籍字画,自幼耳濡目染,对丹青一事心生向往,少年时师从本地画家陆润庵习山水,临摹四王、石涛,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笔墨功底,青年时期恰逢社会变革,他曾辗转于工厂、农村,劳动之余仍坚持写生,将市井烟火、田畴野趣融入画中,逐渐形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独特艺术观,中年后,静山隐居苏州城郊,筑“静心庐”,潜心研习书画,兼攻诗词、篆刻,追求诗书画印的融通之境,其画早年以细腻写实见长,晚年趋于简淡空灵,笔墨间透着江南文人的温润与超脱,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偶作花鸟、人物,亦别具韵味。
静山的艺术风格,可概括为“三变三合”,早年之变,在“合”传统:他遍临宋元名迹,对范宽的雄浑、倪瓒的简淡、石涛的恣烂均有深研,三十岁前已能“师古而不泥古”,笔下山石树木既有古法根基,又具自家气象,中年之变,在“合”造化:他放弃书斋中的临摹,常年深入太湖流域、黄山、雁荡山等地写生,观察云雾升腾、四时变幻,将自然生机注入笔墨,此时期作品构图饱满,皴法多变,或披麻、或斧劈,兼用积墨、破墨,山石肌理丰富,水云流动感强,如《太湖烟雨图》中,墨色浓淡相济,烟波浩渺处可见渔舟点点,将江南水乡的温润与苍茫融为一体,晚年之变,在“合”心性:历经世事沉浮,静山笔下的山川愈发简练,常以枯笔、淡墨勾勒,留白处意境全出,如《秋山问道图》,仅以数笔淡墨扫出远山,一茅舍隐于林间,一老者策杖独行,寥寥数笔,却尽显萧瑟与平和,体现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其代表作品多集中于戊寅年(1998年)前后,时年六十,正是艺术成熟、风格凝练的时期,是年,静山闭门谢客,耗时半年创作《戊寅山水十二册》,每册皆为一景,或春山如笑,或夏山如滴,或秋山如妆,或冬山如睡,将四时景致与心境变化熔于一炉,春溪山居图》以浅绛设色,近景松针苍劲,中景溪水潺潺,远景云雾缭绕,房舍隐现,笔墨松秀而不松散,色彩清雅而不俗艳,堪称其山水画代表作,同年所作《花鸟四条屏》,以梅、兰、竹、菊为题,用笔简练,墨色通透。《兰竹图》中,兰叶飘逸如舞,竹节挺拔有节,题诗“幽谷无人兰自芳,虚心有节竹堪量”,将君子品格融入画中,画格与人格相映生辉,静山的书法亦具特色,以行草为主,取法王羲之、米芾,结体舒展,笔势连绵,常在画作上自题诗词,诗书画相得益彰,如《戊寅自题山水诗》云:“笔底烟云六十秋,江南梦老水东流,何当更买青山隐,卧听松风半世休”,道尽其艺术追求与人生感悟。
静山在艺术上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更当随性情”,他认为传统是根基,但不可被其束缚,需以真情实感观照自然,以个性笔墨表达意境,他反对刻意求新,强调“无意于佳乃佳”,在看似平淡的笔墨中蕴含深意,其画论散见于《静山画语录》《静庐诗稿》中,诸如“画山当画骨,画水当画魂”“墨分五色,不在浓淡,而在灵气”等,皆为多年创作经验的提炼,因艺术成就卓著,静山曾任苏州书画院名誉院长、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并多次在日本、新加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被誉为“江南文人画的当代传人”。
为更清晰地展现静山艺术生涯的重要节点,以下为其艺术年表概要:
年份(年龄) | 重要事件 |
---|---|
1938年(0岁) | 出生于吴县(今苏州)书香世家,名文远,号静山。 |
1950年(12岁) | 拜陆润庵为师,系统学习山水画临摹与基础技法。 |
1968年(30岁) | 下放农村劳动,坚持写生,创作《乡土小景》系列。 |
1978年(40岁) | 调回苏州文化馆,负责书画创作与辅导,开始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 |
1988年(50岁) | 在苏州博物馆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引起画界关注。 |
1998年(60岁) | 创作《戊寅山水十二册》《花鸟四条屏》等代表作,风格趋于成熟。 |
2008年(70岁) | 隐居“静心庐”,专注于写意山水与诗词创作,作品更显空灵。 |
2018年(80岁) | “静山从艺八十年艺术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出版《静山书画集》。 |
静山的艺术,是传统文人画在当代的延续与创新,他以毕生精力践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将江南的灵秀文气与人生的豁达通透融入笔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其画如人,平淡中见真淳,简练中藏深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FAQs
问:静山画家的“戊寅”系列作品有何特殊意义?
答:“戊寅”系列特指静山在1998年(戊寅年)创作的《戊寅山水十二册》《花鸟四条屏》等作品,这一时期是他艺术风格成熟与升华的关键节点,从内容上看,系列作品涵盖四时山水与四君子题材,既是对自然造化的细致观察,也是对人生感悟的艺术化表达;从技法上看,他融合了早年对传统的研习与中年的写生经验,笔墨由“繁”入“简”,色彩由“艳”趋“淡”,意境上追求“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体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戊寅”在传统干支纪年中象征“变革与新生”,静山时年六十,历经世事沉浮,作品中的平和与超脱也暗含其对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因此该系列被视为其艺术生涯的“集大成之作”。
问:静山画家在艺术传承上有哪些主张?对当代画坛有何影响?
答:静山在艺术传承上主张“守正创新,以情驭法”,他强调“守正”,即坚守中国画的笔墨传统与文人画的精神内核,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本体,需从宋元经典中汲取养分;同时提倡“创新”,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反对固步自封,鼓励画家深入生活,以真情实感观照自然,将个人性情与时代精神融入创作,他提出“画无定法,贵在得法”,认为技法是为表达意境服务的,不应被程式束缚,对当代画坛而言,静山的艺术实践为传统文人画的当代转型提供了范例:他证明了传统笔墨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以“生活为源、心性为魂”的创作理念,启示画家需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创新中守根本,避免盲目跟风或对传统的简单复刻,其诗书画印融通的艺术追求,也影响了当代画家对综合素养的重视,推动了中国画多元发展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