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李永高是当代中国书坛备受推崇的艺术家,其以深厚的传统积淀、鲜明的艺术个性突出的教育贡献,在书法创作与传承领域树立了独特标杆,他深耕笔墨六十余载,兼擅诸体,尤以行草、楷书成就斐然,作品既有晋唐风骨的典雅,又具时代气息的鲜活,为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当代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李永高,1945年生于江苏南京,自幼浸润于江南文脉,祖父为前清秀才,家中藏书颇丰,耳濡目染下对诗词书画萌生浓厚兴趣,1963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林散之、高二适、萧娴等书法大家,系统研习书法史论与临创技法,197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南京艺术学院书法教研室主任、美术学院教授,同时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始终秉持“植根传统、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在教学、创作、研究领域均取得卓越成就,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书法馆等机构收藏,并多次赴日本、韩国、法国等地展出,促进中外书法文化交流。
李永高的书法艺术以“熔铸百家、自成一格”为核心特质,各书体皆具鲜明个性,为清晰呈现其艺术风格,可从以下维度梳理:
书体 | 艺术特点 | 取法与融合 |
---|---|---|
行草 | 笔势连绵如行云流水,转折处方圆兼备,结字欹正相生,既有王羲之《兰亭序》的飘逸俊秀,又含怀素《自叙帖》的率意奔放,章法上注重虚实相生,节奏明快而富有韵律感。 | 以“二王”为根基,融合米芾“刷字”的劲挺、王铎涨墨的浑厚,兼取黄庭坚长枪大戟之势,形成“雄强中见灵秀,洒脱中蕴沉郁”的个人风貌。 |
楷书 | 笔画刚劲含蓄,如“铁画银钩”,结构端庄严谨,主笔突出,次笔让就,既有欧阳询《九成宫》的险劲峻拔,又含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灵动秀逸,气韵清雅而不失古拙。 | 上溯魏晋楷法,取法钟繇《宣示表》的朴厚,下探唐代楷书,融入颜真卿《多宝塔碑》的雄浑,形成“楷中见行,静中寓动”的独特风格。 |
隶书 | 笔画厚重古朴,“蚕头燕尾”分明,结字扁平宽博,既有《曹全碑》的秀逸灵动,又具《张迁碑》的方劲拙厚,用笔中锋为主,侧锋取势,气息醇厚如陈年佳酿。 | 取法汉隶诸碑,融合清代伊秉绶隶书的简净雄强,以篆书笔意入隶,增强线条的力度与质感,摆脱了清代隶书“程式化”的弊端。 |
在代表作品方面,李永高的创作既有鸿篇巨制的恢弘,亦有尺片小品的精妙,行草作品《赤壁赋长卷》(2008年创作)全长12米,以苏轼《赤壁赋》为内容,通篇气脉贯通,用笔疾徐有度,结字随形而变,将文中的豪迈旷达与书法的抒情性完美融合,被誉为“当代行草典范”,楷书《道德经册页》(2012年)以小楷写成,共计五千余字,笔画精准如“刻玉”,结构疏朗似“星汉”,展现了其对楷书技法的极致追求,被国家图书馆列为“永久珍贵文献”,他为南京夫子庙题写的“天下文枢”匾额,以魏碑笔法融入行书,气势恢宏而韵味十足,成为南京的文化符号;其著作《书法临创与美学》(2015年出版)系统梳理了书法学习的“临摹-创作-升华”路径,提出“技进乎道,以文化人”的理念,成为书法教育领域的经典教材。
李永高的艺术成就与行业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他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江苏省文艺政府奖等重要荣誉,2019年被授予“中国书法终身成就奖”,作为教育工作者,他深耕讲坛四十余年,提出“传统为基、个性为魂、时代为用”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包括全国书法展获奖者在内的数百名专业人才,其艺术实践打破了“传统与现代”“技与道”的二元对立,为当代书法如何植根传统、面向时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他常说:“书法是写心的艺术,既要笔墨精到,更要胸中有丘壑。”这种将技法修炼与文化修养相结合的创作观,深刻影响了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
FAQs
-
问:初学者临习李永高书法时,应从哪些书体入手?
答:初学者建议从楷书入手,重点临摹其《道德经册页》或《九成宫临习示范》,先掌握其“笔画刚劲、结构严谨”的用笔与结字规律;再过渡到行草,可从《赤壁赋长卷》的局部临摹开始,体会“连绵与断笔”“虚实与呼应”的章法技巧;隶书可临摹其《汉隶临创五十例》,理解“蚕头燕尾”的笔法变化与扁平结字的造型规律,需要注意的是,临习过程中需先“求形似”,再“求神似”,避免过早追求个人风格。 -
问:李永高书法中的“时代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李永高书法的“时代气息”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内容上,除传统诗词文赋外,亦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诗词、楹联,如“脱贫攻坚”“抗疫精神”等主题作品;二是形式上,在传统中堂、条幅基础上,探索扇面、手卷、现代装置等多元载体,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三是审美上,将传统书法的“雅逸”与当代生活的“率真”结合,用笔更强调“自然书写”,避免刻意雕琢,使作品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