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巧忠,1963年出生于河南郑州,自幼浸润于中原文化沃土,少年时便临池不辍,先后师从著名书法家张海、李刚田等先生,系统研习楷、行、草诸体,四十余年深耕书法艺术,形成融古铸新的独特风貌,其艺术之路以传统为根基,在碑帖互鉴中探寻笔墨的当代表达,既坚守书法的文化本真,又勇于突破形式边界,成为当代中原书坛的重要代表之一。
何巧忠的书法艺术以楷书立基,行书畅达,草书奔逸,各体皆能而尤以楷书见长,其楷书取法颜真卿的雄浑大气与欧阳询的险峻精严,兼收赵孟頫的流丽婉约,用笔方圆兼备,笔画遒劲有力,结构端庄严谨而不失灵动,呈现出“庙堂之气”与“书卷之气”的交融,行书则王羲之的飘逸与米芾的奇崛并重,笔势连绵,气脉贯通,于流畅中见节奏,在变化中显性情,草书秉承怀素的狂放与孙过庭的法度,点画狼藉而法度森严,墨色浓淡相间,营造出“惊蛇入草”“骤雨旋风”的视觉张力,为更直观展现其艺术特色,特整理如下:
书体 | 风格特征 | 代表作品举例 |
---|---|---|
楷书 | 雄浑精严,端庄灵动 | 《心经》《千字文》《朱子家训》 |
行书 | 流畅畅达,气脉贯通 | 《赤壁赋》《兰亭序临本》《自作诗数首》 |
草书 | 狂放有度,墨韵生动 | 《古诗四帖》《春江花月夜》《将进酒》 |
在艺术成就方面,何巧忠的作品数十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展、兰亭奖展、中青年书法展等重要展览,并获“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银奖、“河南省首届书法兰亭奖”金奖等多项大奖,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河南省博物院等专业机构收藏,多幅作品被刻碑于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等文化圣地,或作为国礼赠予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他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郑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积极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多次组织策划全国性书法交流活动。
何巧忠始终秉持“以文化人,以书弘道”的艺术理念,不仅深耕创作,更致力于书法教育,他曾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开设书法理论与创作课程,培养了一批青年书法人才;出版有《何巧忠书法艺术》《楷书技法详解》等专著,系统归纳自己的创作经验与教学心得;近年来,他发起“书法进校园”“公益书法讲座”等活动,深入基层传播书法文化,让更多人感受汉字之美,他认为,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唯有扎根传统、面向时代,才能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FAQs
Q:何巧忠的书法艺术有哪些独特之处?
A:何巧忠书法的独特之处在于“碑帖融合,古貌新颜”,他既深研北碑的雄强方笔,又精研帖学的温润圆笔,将碑的骨力与帖的韵致有机结合;他注重笔墨当随时代,在传统笔法中融入现代审美,如通过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在结构上打破平正,追求险中求稳的动态平衡,使作品既有古典底蕴,又具当代气息。
Q:学习书法的人可以从何巧忠的艺术实践中获得哪些启示?
A:要“固本培元,深耕传统”,何巧忠早年临摹大量碑帖,从楷书基本功入手,强调“一日临帖,一日创作”的扎实路径,启示学书者需耐得住寂寞,在传统中汲取养分;要“融会贯通,勇于创新”,他在掌握传统笔法后,不拘泥于古人,结合个人性情与时代审美进行探索,启示学书者要在继承中求变化,形成个人风格;要“以书载道,文化铸魂”,他始终将书法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启示学书者不仅要练技艺,更要修学养,让书法成为传递文化精神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