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洪章画家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山水画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以深厚的传统功底、创新的笔墨语言和独特的意境营造,在中国当代绘画领域留下了鲜明的艺术印记,作为一位扎根江南、面向时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既传承了中国文人画的精神内核,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审美特质,形成了“浑厚苍润、气韵生动”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新江南山水画”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生平与艺术启蒙
归洪章193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浸润在吴门画派的文化氛围中,父亲擅长书法,母亲精于刺绣,家庭的艺术熏陶让他自小便对笔墨线条有着敏锐的感知,少年时期,他师从苏州本地画家张辛稼,系统学习山水画基础,临摹了大量宋元时期的经典作品,尤其对范宽的雄浑、倪瓒的简逸、石涛的奔放下了苦功,青年时代,他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师从傅抱石、亚明等名家,进一步拓宽了艺术视野,在校期间,他不仅深入研究传统画论,还积极参与写生活动,足迹遍布黄山、太湖、江南水乡,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师古人、师造化”的双重根基。
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形成
归洪章的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20世纪50-70年代)以传统摹习为主,注重笔墨技法的锤炼;中期(20世纪80-90年代)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形成个人风貌;晚期(21世纪以来)风格趋于成熟,达到“浑厚与灵动并存、传统与时代共生”的境界。
早期阶段,他的作品多忠实于传统范式,笔法严谨,构图规整,如《仿范宽溪山行旅图》《江南春色》等,虽技法扎实,但尚未形成个人特色,中期,随着时代变迁和艺术思潮的活跃,他开始思考如何在传统山水画中融入现代审美,他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意境源于生活”,主张打破传统山水的程式化构图,将江南水乡的温润、现代建筑的线条、光影的变化等元素融入画面,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太湖新貌》便以传统水墨为基础,加入现代民居的点缀,既保留了江南水乡的灵秀,又体现了时代气息,笔墨开始从“摹古”转向“写心”。
晚期,归洪章的艺术风格完全成熟,形成了“以书入画、以情构境、以墨显韵”的独特面貌,他强调笔墨的书写性,用笔刚劲而不失柔韧,用墨浓淡相宜,层次丰富,尤其擅长“积墨法”与“破墨法”的结合,使画面既有浑厚的体积感,又有灵动的气韵,构图上,他打破传统“三远法”的局限,采用“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结合的方式,营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感,意境上,他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无论是表现江南烟雨的朦胧,还是山川的雄奇,都赋予其人文情感与生命意识。
代表作品与艺术特色
归洪章的代表作品涵盖山水、园林、水乡等多个题材,每一幅都体现了他对传统与创新的深刻理解,以下为其部分重要作品及艺术特色分析: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代 | 艺术特色 | 收藏单位 |
---|---|---|---|
《溪山清远图》 | 1985年 | 以水墨晕染为主,线条刚劲,构图深远,表现江南山水空灵之气,融入写生元素 | 中国美术馆 |
《秋山问道》 | 1992年 | 融合斧劈皴与披麻皴,设色淡雅,意境幽远,体现文人画“澄怀观道”的精神 | 上海美术馆 |
《云壑松风》 | 2000年 | 笔墨老辣,构图饱满,松树苍劲,云雾缭绕,气势恢宏,展现山川的生命力 | 故宫博物院 |
《江南忆》 | 2010年 | 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结合现代建筑线条,墨色清新,充满诗意与时代感 | 苏州博物馆 |
以《溪山清远图》为例,这幅作品是归洪章中期风格的代表作,画面以江南丘陵为背景,近景描绘树木房舍,中景为溪流桥梁,远景是云雾缭绕的群山,他用“披麻皴”表现山石的纹理,以“积墨法”层层渲染,使山体浑厚而不失通透;溪流则用留白和淡墨勾勒,显得灵动清澈,整体构图疏密有致,既有传统山水的意境,又融入了现代人对自然的审美体验,体现了“古法新意”的创作理念。
艺术成就与影响
归洪章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推动作用,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曾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培养了大批青年画家,将“传统为根、创新为魂”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他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壁垒,证明了中国画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如全国美展、中国当代艺术展等,并获多项大奖,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等权威机构收藏,成为研究中国当代山水画的重要文献,他还出版有《归洪章山水画集》《中国画笔墨研究》等著作,系统归纳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与艺术思考,为中国画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归洪章画家以其一生的艺术实践,诠释了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他扎根江南文化,又放眼时代精神,将笔墨技法与人文情怀熔于一炉,创造出既有古典意蕴又具现代气息的艺术作品,他的艺术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生命的礼赞,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影响将深远持久。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归洪章的绘画艺术主要受到哪些传统画派的影响?
解答:归洪章的绘画艺术广泛吸收中国传统画派的精华,早期深受宋元山水画影响,尤其推崇范宽的雄浑、倪瓒的简逸和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年研习明清文人画,对董其昌“南北宗论”有深入研究,注重笔墨的书写性与意境的营造;他受到吴门画派“雅俗共赏”理念的影响,将江南水乡的温润细腻融入创作,形成了兼具文人气质与生活气息的风格,他还吸收了岭南画派“融汇中西”的探索,适度引入西画的光影与色彩表现,增强了画面的现代感。
问题2:归洪章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解答:归洪章始终秉持“传统为根,创新为魂”的创作理念,在传统方面,他坚持笔墨的核心地位,深入研究传统皴法、墨法,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必须坚守;在创新上,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将现代审美与传统程式结合,例如打破传统山水“三远法”的固定视角,采用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结合,增强画面的空间层次感;他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如江南水乡的现代建筑、城市光影等,使作品既保留传统山水的诗意,又反映时代特征,这种“守正创新”的思路,使他的作品既不脱离传统根基,又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