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光作为当代岭南书法的领军人物,其作品以深厚的传统底蕴与鲜明的时代气息交融而备受瞩目,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他数十年沉浸于翰墨之道,上溯晋唐,下及宋元,在楷、行、草诸体中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堪称传统书法在当代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张桂光的笔法堪称“刚柔并济”的典范,他深谙“屋漏痕”“锥画沙”的用笔要义,线条以中锋为主,辅以侧锋变化,起笔藏锋含蓄,行笔沉稳厚重,收笔或顿挫或轻提,形成“力透纸背”的质感,如行书作品中,他常以“折钗股”的转折处理方笔,使线条刚劲挺拔;又以“绵里裹铁”的笔法化圆笔,赋予线条温润内敛的弹性,这种刚与柔的辩证统一,既避免了北碑的生硬,又超越了南帖的纤弱,展现出“质妍互见”的美学追求。
在结字上,张桂光擅长“平正险绝”的辩证布局,他深谙欧阳询“间架结构三十六法”,以“中宫收紧、四肢舒展”为基本准则,确保字形重心平稳;同时又在平正中制造险峻,通过部首的避让、欹侧、开合等手法,打破对称的呆板,例如楷书作品《心经》中,“心”字三点水以弧势呼应,“经”字“纟”旁与“圣”部形成俯仰关系,既遵循楷书法度,又暗含行书的流动感,体现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结字智慧。
章法布局上,张桂光追求“虚实相生”的空间韵律,其小字作品如手札、尺牍,借鉴“二王”的“行气贯通”之法,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通过牵丝引带、大小错落形成节奏,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营造出“疏影横斜”的意境;大字作品则强调“计白当黑”,如行书《赤壁赋》中,他通过字组的疏密对比、墨色的浓淡变化,使整幅作品如“列阵排云”,气势磅礴又不失灵秀,这种虚实相生的处理,既遵循了传统章法“计白当黑”的哲学,又融入了现代视觉艺术的构成意识。
墨法的运用是张桂光书法的点睛之笔,他擅长根据书体和情感需求调配墨色,楷书多用浓墨,以显端庄厚重;行草则结合浓、淡、干、湿的变化,如作品中常见“飞白”笔触,枯笔处如“枯藤缠树”,润笔处如“春雨润物”,形成“燥润相间”的墨韵层次,这种墨色的丰富性,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张力,更传递出作者书写时的情感起伏——或激昂,或沉静,或洒脱。
张桂光的作品内容多取材古典诗词与岭南文化,如书写苏轼《定风波》、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经典篇目,以笔墨诠释文人风骨;亦常创作歌颂岭南风物的诗文,将木棉、珠江等地域意象融入书法,赋予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文心墨韵”的统一,使其书法不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文化精神的载体。
张桂光书法风格特征一览表 | 书体 | 笔法特点 | 结字特点 | 代表作品/风格体现 | |--------|------------------------------|------------------------------|----------------------------------| | 楷书 | 方圆并用,藏露结合,线条厚重含蓄 | 内紧外松,重心平稳,间或险峻 | 《心经》《朱子家训》端庄典雅,楷法森严 | | 行书 | 中锋为主,牵丝引带,刚柔相济 | 行云流水,欹正相生,疏密有致 | 《赤壁赋》《兰亭序》临本流畅自然,兼具二王雅韵与米芾率意 | | 草书 | 使转纵横,连绵不断,枯润结合 | 简化笔画,强调气势,奇正相生 | 《古诗四帖》临本气势奔放,富有节奏感 |
问:张桂光书法如何体现“岭南书风”的独特性?
答:岭南书风以“兼容并蓄、雅俗共赏”为特点,张桂光的作品既吸收了北碑的雄强方笔,又融入南帖的秀逸圆转,形成“刚柔并济”的风格;他注重将岭南地域文化融入书法,如书写岭南风物诗文、借鉴岭南画派的色彩意识(墨色浓淡变化),使作品既有传统的书卷气,又具鲜活的岭南地域特色,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追求。
问:初学者欣赏张桂光书法时,应从哪些角度入手?
答:初学者可从四个维度把握:一是线条质感,观察其用笔的力度与弹性,如“屋漏痕”的厚重与“锥画沙”的劲挺;二是结字巧思,关注字形中的避让、呼应关系,体会“平正险绝”的平衡;三是章法布局,感受疏密变化与行气贯通,理解“虚实相生”的空间美学;四是墨色层次,品味浓淡枯湿的节奏变化,体会墨色与情感的关联,通过这些细节,逐步领悟其书法中的传统底蕴与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