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刘葵画家是扎根辽沈大地的国画名家,以其融合传统笔墨与现代地域审美的写意花鸟画创作,在当代中国画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标识,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沈阳,自幼浸润于东北黑土地的文化肌理,后系统研习传统国画,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辽宁画派代表人物赵华胜、王盛烈等名家,既承袭了文人画的笔墨风骨,又深谙地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滋养,逐渐成长为“东北花鸟画”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刘葵的艺术成长历程,是一条“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的融合之路,早年求学期间,她临摹大量宋元花鸟画经典,从《芙蓉锦鸡图》的精细工笔到《墨葡萄图》的泼墨写意,夯实了笔墨功底;毕业后,她拒绝闭门造车,耗时十余年走遍辽沈的山野河川——从长白山余脉的原始森林到辽河平原的稻田荷塘,从沈阳故宫的红墙飞檐到乡野村舍的篱笆小院,用速写本记录下无数自然与人文的细节,这种“行万里路”的积累,让她的作品跳出了传统花鸟画的程式化框架,注入了鲜活的东北地域基因。
在艺术风格上,刘葵以“写意为魂,工笔为骨”的创作理念,构建了独特的视觉语言,她的笔墨兼具“书写性”与“造型性”:线条如行云流水,既有书法的韵律感(如以篆书笔法勾勒梅枝,以草书笔法表现芦苇),又精准捕捉物象的形态特征;墨色层次丰富,浓淡干湿中蕴含“墨分五色”的传统智慧,同时突破水墨的单一,大胆融入矿物颜料与植物色,如用朱砂点染枫叶的炽热,用花青晕染荷塘的清透,形成“墨为主、色为辅,色墨交融”的鲜明特色,构图上,她擅用“虚实相生”的传统美学,通过留白营造意境(如《雪霁》中以大片留白表现雪原的空灵),又融入现代构成意识,将故宫角楼、老城墙等地域符号作为背景元素,使花鸟与人文景观形成时空对话,赋予传统题材当代审美趣味。
刘葵的创作主题始终围绕“沈阳与东北”展开,成为地域文化的艺术诠释者,她的笔下,既有“辽河春晓”中芦苇新绿、水鸟掠过的生机,也有“故宫秋韵”中红墙映枫、丹桂飘香的典雅;既有“乡野记忆”里玉米茁壮、葵花向阳的质朴,也有“冰雪世界”中寒梅傲雪、松柏挺拔的坚韧。《丁香时节》系列最具代表性:以沈阳市花丁香为核心,结合故宫红墙、雕花窗棂等元素,工笔细描丁香的花瓣层次,写意挥洒枝条的虬曲姿态,淡紫色的花海与深红的背景形成冷暖对比,既展现了沈阳“东方鲁尔”的现代活力,又传递了“老边外”的温婉诗意,该系列作品先后入选“全国当代花鸟画展”并被多家美术馆收藏。
为系统梳理其艺术脉络,以下是刘葵创作生涯的重要节点概览:
时间阶段 | 艺术事件与成就 |
---|---|
1985-1989年 | 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系统研习传统花鸟画,师从王盛烈,奠定“工写结合”基础 |
1990-1995年 | 深入辽沈地区写生,创作《长白山花系列》,首次将东北野生花卉引入花鸟画,获辽宁省青年美展一等奖 |
1996-2010年 | 风格成熟期,举办首次个人画展《故园情》,作品《辽河秋韵》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2011年至今 | 创作“沈阳记忆”系列,融合故宫、老建筑等地域符号,担任沈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推动“东北花鸟画”流派发展 |
作为沈阳艺术界的重要力量,刘葵不仅致力于创作,更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她创办“葵园画室”,免费培养青年画家,将“写生+传统”的教学理念传递给学生;参与“文化惠民”工程,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国画普及活动,让更多人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多次组织“辽沈地域美术展”,促进本土画家与全国艺术界的交流,她曾说:“艺术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让家乡的美通过画笔走进更多人心里。”
刘葵的作品,是沈阳这座城市的“视觉名片”,更是东北地域文化的艺术凝练,她以画笔为媒,将黑土地的豪迈与细腻、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生机融入水墨丹青,让传统花鸟画在新时代焕发出“东北力量”,随着她创作的持续深化,这位扎根沈阳的画家,必将在当代中国画坛书写出更具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华彩篇章。
FAQs
问:刘葵画家的作品如何体现沈阳的地域文化特色?
答:刘葵的作品通过“题材选择”与“符号植入”双维度体现沈阳地域特色,题材上,她聚焦辽河平原的自然景观(如辽河、浑河湿地)、沈阳故宫的人文元素(红墙、角楼、雕花窗棂)及市花丁香、乡野作物(玉米、向日葵)等具有强烈地域标识的物象;符号上,她将故宫建筑作为背景或点缀,使花鸟与历史场景形成时空对话,如《红墙映雪》中以雪中红墙为背景,衬托寒梅的坚韧,既展现沈阳“一朝发祥地”的历史底蕴,又传递东北人民不畏严寒的精神气质,她用色上融入东北四季的鲜明特征——春日的嫩绿、夏日的浓荫、秋日的金黄、冬日的雪白,让画面充满“东北味”,成为沈阳地域文化的艺术载体。
问:刘葵对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有哪些具体建议?
答:刘葵常以“三心”寄语年轻艺术家:一是“敬畏心”,尊重传统笔墨与美学规律,建议先临摹经典、打好基础,再谈创新,避免“为创新而创新”的浮躁;二是“观察心”,强调“写生是创作的活水”,鼓励多走进自然与生活,用速写记录真实细节,如观察辽河边芦苇在不同风中的姿态、故宫墙角野草的生长姿态,让作品避免“程式化”“空洞化”;三是“地域心”,主张“扎根地域才能走向全国”,建议年轻艺术家深挖本土文化基因,如沈阳的工业记忆、民俗风情,将地域特色融入个人风格,形成“人无我有”的艺术辨识度,她常说:“只有脚踩黑土地,画笔才能有温度;只有心系家乡,作品才能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