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宁,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当代著名国画家,以山水画和花鸟画见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苏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扎根江南文化底蕴,融合传统笔墨与当代审美,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被誉为“新江南画派”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孙海宁受家庭熏陶,自幼临摹古代名画,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著名画家宋文治、亚明,系统学习传统山水画技法,在校期间,他深入研习宋元时期的青绿山水与文人画,尤其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倪瓒的“逸笔草草”情有独钟,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毕业后,他先后赴黄山、桂林、太行山等地写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逐渐形成“以书入画、以情造境”的个人风格,他的山水画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的“高远、深远、平远”构图,又融入现代光影处理,将江南的温润朦胧与北方的雄浑奇险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古典意蕴又具时代气息的视觉语言。
在花鸟画领域,孙海宁擅长写意与工笔结合,题材多取自江南风物,如荷塘、梅竹、水乡小景等,他笔下的荷花,以水墨晕染出花瓣的通透感,辅以重彩点染蕊心,既延续了“吴门画派”的雅致,又注入了当代的鲜活生命力;其墨竹则吸收了郑板桥的“乱石铺街体”笔法,以中锋行笔表现竹节的挺拔,侧锋扫叶展现竹叶的飘逸,展现出“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质,近年来,他尝试将装置艺术观念融入绘画,如在山水画中加入金箔、宣纸拼贴等材料,使作品在二维平面上产生立体层次,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边界。
孙海宁的艺术成就源于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他常说:“传统不是束缚,而是创新的基石。”在创作中,他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注重写生时对自然物象的精准捕捉,又强调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其作品《姑苏烟雨》《荷塘清韵》《太行秋色》等,先后入选全国美展、中国当代水墨画展,并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等重要奖项,2018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江南新境——孙海宁画展”,引发艺术界广泛关注,评论家称其作品“为新时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作为教育者,孙海宁长期致力于中国画推广,先后在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培养了一批青年画家,他还积极参与公益艺术项目,如“江南文化进校园”“乡村美育计划”等,通过讲座、写生等形式,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下是孙海宁艺术生涯的重要节点概览:
时间 | 主要经历与成就 |
---|---|
1987年 |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作品《黄山云烟》入选江苏省青年美展。 |
1995年 | 赴日本东京举办个人画展,作品《江南春色》被东京艺术博物馆收藏。 |
2008年 | 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作品《荷塘月色》获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 |
2015年 | 任苏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在苏州美术馆举办“水墨江南——孙海宁作品展”。 |
2018年 | 中国美术馆个展“江南新境”成功举办,作品《姑苏烟雨》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
2022年 | 作品《太行秋色》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获江苏省“文艺大奖·美术奖”。 |
相关问答FAQs
问:孙海宁的绘画风格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孙海宁的绘画风格以“传统为根、时代为魂”为核心,山水画融合江南的温润与北方的雄浑,在构图上既保留传统“三远法”,又融入现代光影处理;花鸟画则写意与工笔结合,注重笔墨的灵动与色彩的层次感,近年来,他尝试将金箔、宣纸拼贴等材料融入创作,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维度,形成“雅俗共赏、古今交融”的独特面貌。
问:孙海宁的艺术创作理念是什么?
答:孙海宁秉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强调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他认为传统笔墨是根基,需深入研习古人技法;同时主张艺术应反映时代精神,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他注重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通过作品传递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