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李大鹏,生于1968年,河南开封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自幼受家学熏陶,六岁临池,师从著名书法家桑凡先生,后毕业于河南大学书法专业,系统研习篆、隶、楷、行、草五体,尤以行草见长,四十余载笔耕不辍,形成了“雄浑中见灵秀,厚重中显飘逸”的独特艺术风格。
李大鹏的书法根植传统,博采众长,他早年遍临《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等经典行草范本,深得“二王”风流的雅逸与颜真卿的雄浑气度;后沉浸于汉隶《曹全碑》《张迁碑》,取其古朴与方正,为行草注入金石气;中年又研习明清王铎、傅山的连绵笔法,将个人情感与笔墨韵律深度融合,其用笔“提按顿挫如折钗股,转折转换如屋漏痕”,中锋与侧锋互用,疾涩相济,既见晋唐法度,又具时代气息,结字上,他打破传统行草的欹侧惯例,以“平中寓险”为要,字形或端庄如楷,或连绵如带,在疏密对比中营造节奏感,如《赤壁赋》长卷,单字独立时骨力洞达,连带行笔时气脉贯通,展现出“形散神聚”的艺术张力,墨法上,他善用浓淡枯湿,浓处如乌云坠石,淡处如轻烟笼纱,枯笔处飞白自然,湿笔处浑厚华滋,形成“墨分五彩”的视觉效果。
在艺术理念上,李大鹏主张“笔墨当随时代,传统贵在创新”,他认为书法不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文人情怀与生命体验的载体,其作品多取材古典诗词与人文典故,如《将进酒》《岳阳楼记》等,通过笔墨传递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近年来,他尝试将现代构成意识融入书法创作,在章法上打破传统“竖成行、横成列”的布局,以大小错落、疏密对比营造视觉冲击,如《心经》系列,将佛教禅意与书法空灵结合,让古老经典焕发新生,他的创作不仅追求“形似”,更注重“神似”,正如其言:“写字如做人,需先守正,再出奇;先师古,再化我。”
李大鹏的艺术成就斐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并获奖,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全国第二届行书展”最高奖等,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河南省博物院等专业机构收藏,他还致力于书法教育,任教于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多年,培养弟子百余人,其中多人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崭露头角,其出版《李大鹏书法集》《行草技法解析》等著作,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以下是李大鹏重要艺术成就一览:
时间 | 事件 | 备注 |
---|---|---|
2005年 | 入展“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 首次入选国家级大展 |
2011年 | 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 成为河南中青年书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
2015年 | 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 | 展出作品80件,引发业界关注 |
2018年 | 作品《赤壁赋》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 成为首位作品入藏故宫的开封书法家 |
2022年 | 出版《李大鹏书法集》 | 系统呈现其五十年创作成果 |
相关问答FAQs
问:李大鹏的书法风格如何形成?他的艺术来源有哪些?
答:李大鹏的书法风格是“传统师承+个人创新”的结晶,其艺术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家学与师承,自幼随桑凡先生学习,打下坚实楷书基础;二是系统临摹,遍涉篆隶楷行草,尤其深研“二王”行草与汉隶金石气;三是生活体验,他将中原文化的厚重与黄河流域的灵动融入笔墨,形成“雄浑中见灵秀”的独特面貌,他对明清王铎、傅山连绵笔法的借鉴,以及对现代构成意识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其艺术语言的层次。
问:初学书法者可以从李大鹏的作品中借鉴什么?
答:初学者可从李大鹏作品中借鉴三点:一是笔法的“中锋用笔”,他的行草虽飘逸但笔笔到位,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的用笔方式能帮助初学者掌握笔力;二是结字的“平中寓险”,他打破单一欹侧模式,在平衡中求变化,适合初学者理解字形结构的基本规律;三是墨法的“浓淡干湿”运用,通过观察其作品中的墨色变化,能学会控制墨汁与水的比例,提升作品的层次感,建议初学者先临摹其楷书与行楷作品,再逐步过渡到行草,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