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刘培远是当代中国书坛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艺术成就与教育贡献相得益彰,以深厚的传统功底与鲜明的时代书风,在传承与创新中独树一帜,1955年生于山东潍坊的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浸染于笔墨丹青,少年时便以“临池不辍”的精神打下坚实基础,青年时代拜入著名书法家魏启后门下,系统研习晋唐经典,遍临《兰亭序》《祭侄文稿》《玄秘塔碑》等传世碑帖,在“二王”的秀逸、颜真卿的雄浑、欧阳询的险峻中汲取养分,逐渐形成融古出新的艺术面貌。
刘培远的书法以行书、楷书最为擅长,兼及隶书、草书,其行书取法“二王”的雅正,融入米芾的跌宕与王铎的恣肆,用笔方圆兼备,提按分明,既见晋人风骨的含蓄蕴藉,又具宋人意趣的率性自然,结字上讲究欹正相生、疏密有致,笔画间如行云流水,气韵贯通,于端庄中见灵动,于雄健中显秀逸,楷书则立足唐法,上溯魏晋,融欧体的险峻、柳体的遒劲与魏碑的朴拙于一体,笔画刚劲而不失柔美,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呈现出“庙堂之气”与“山林之趣”的完美统一,他的隶书取法《曹全碑》的飘逸与《张迁碑》的厚重,用笔浑朴,结字宽博,兼具古意与新意,草书则怀素、孙过庭为宗,笔势连绵,一气呵成,在狂放中不失法度,在率意中蕴含深情。
作为书法教育家,刘培远始终秉持“植根传统,面向时代”的理念,致力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普及,1980年代起,他投身书法教育,先后在山东艺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创办“培远书院”,开设临帖、创作、理论等系统课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书法人才,他主张“先精一家,再博采众长”,强调临帖需“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认为传统是创新的根基,唯有深入传统,方能谈得上个性表达;同时鼓励学生关注时代审美,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融入创作,避免“墨守成规”与“盲目求新”,其教学成果丰硕,学生中多人次在全国书法展中获奖,成为书坛中坚力量,他还出版《书法技法与创作》《刘培远书法作品集》《楷书入门指南》等著作,编写《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为书法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作出重要贡献。
刘培远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展、国际书法交流展,并荣获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等重要奖项,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刻于曲阜碑林、西安碑林等文化名胜,他还多次应邀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举办个人书法展,推动中国书法走向世界,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者。
作为社会活动家,刘培远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参与“书法进校园”“文化下乡”等活动,深入基层普及书法知识,捐赠作品支持教育、扶贫等事业,他担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职,为推动山东乃至全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书法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营造了良好的书法艺术氛围。
项目 | |
---|---|
出生年份 | 1955年 |
籍贯 | 山东潍坊 |
师承 | 魏启后 |
代表书体 | 行书、楷书 |
曾任职务 |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
主要奖项 | 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 |
教育贡献 | 创办“培远书院”,出版多部书法著作,培养大批书法人才 |
刘培远的艺术之路,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技法与修养的统一,他常说:“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文化修养与人格精神的载体。”在他的作品中,既能看到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也能感受到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与表达,他以笔墨为媒介,将个人情怀、文化传承与时代使命融为一体,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关问答FAQs
问:刘培远的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其艺术特色有哪些?
答:刘培远的书法风格是在长期的传统研习与个人探索中形成的,早年师从魏启后,系统学习晋唐经典,奠定了“二王”根基;后广泛涉猎米芾、颜真卿、魏碑等,取米芾的劲道、颜体的雄浑、魏碑的朴拙,形成“刚柔并济”的独特面貌,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用笔方圆兼备,提按分明,既有晋人的含蓄,又有宋人的率性;二是结字欹正相生,疏密有致,于端庄中见灵动;三是注重气韵贯通,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结合,作品兼具古意与时代感。
问:初学书法者应如何选择字帖?刘培远对书法学习者有哪些具体建议?
答:初学书法者应遵循“取法乎上”原则,选择经典、规范、有代表性的字帖,楷书可选欧体《九成宫》、颜体《多宝塔碑》,结字严谨,利于打基础;行书可选《兰亭序》(“二王”)、米芾《蜀素帖》,笔法丰富,可培养节奏感,刘培远的建议包括:一是“先精后博”,选定一种字帖深入临摹,至少3个月,掌握其用笔、结体规律;二是注重“读帖”,理解字帖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不仅是描形;三是加强文化修养,多读诗词、经典,提升字外功夫;四是坚持“每日临池”,即使时间不长,也要保持手感,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