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齐,197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当代著名国画家,以山水、花鸟题材见长,兼擅人物画创作,他的艺术创作根植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精神,同时融入现代表现手法,形成了“墨韵沉雄、意境空灵”的独特风格,被业内誉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者”,自幼受家庭熏陶,高思齐的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家中常备笔墨纸砚,耳濡目染之下,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少年时期,他每日临摹《芥子园画谱》,从树石法、皴法入手,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笔墨功底,1993年,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范曾、郭怡孮等名家,系统学习中国画论与创作技法,开启了专业艺术生涯。
高思齐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从“师古人”到“师造化”再到“师心”的演变过程,早期作品以工笔为主,注重对传统技法的精准把握,如1998年创作的《溪山行旅图》,临摹范宽原作的严谨笔法,山石轮廓刚劲,皴法繁密,层次分明,体现出对宋代院体画的深刻理解,2000年后,他逐渐转向写意创作,开始探索西方绘画中的光影、色彩与中国水墨的结合,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都市印象·晨曦》,以没骨法表现城市晨曦中的光影变化,用淡墨晕染天空,赭石渲染建筑轮廓,传统线条与现代构图相得益彰,展现出对时代审美的敏锐捕捉,2010年以来,他的风格趋于成熟,形成“写意与重彩共生”的艺术语言,如《荷韵·雨下系列》,以泼墨大笔触表现荷叶的舒展,再以工笔细致勾勒荷花瓣,墨色浓淡间蕴含生命力,赋予传统花鸟画新的时代内涵。
在艺术理念上,高思齐始终坚持“笔墨当随时代,意境源于生活”,他认为,中国画的核心是“写意”,而非简单的形似,因此创作中常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准则,他每年有数月时间深入名山大川写生,从黄山云海的变幻到江南烟雨的朦胧,从西北大漠的苍茫到江南园林的雅致,自然万物皆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他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转化,将书法中的“屋漏痕”“折钗股”等笔法融入绘画,使画面更具文人气息,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当代中国花鸟画展等国家级展览,并获“全国中国画展”银奖、“徐悲鸿艺术奖”等重要奖项,多幅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除了艺术创作,高思齐还致力于艺术教育与社会推广,自2005年起,他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开设“传统笔墨现代表达”“山水写生实践”等课程,强调“技进乎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既夯实传统基础,又培养创新思维,他的课堂常以“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模式展开,鼓励学生在自然中观察、在生活中感悟,他积极参与“美育进校园”“文化扶贫”等公益活动,累计在全国20余所中小学举办艺术讲座,捐赠作品30余幅用于支持乡村教育,用艺术传递温暖与力量。
以下是高思齐艺术风格演变的关键节点概览:
时期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艺术主张 |
---|---|---|---|
1995-2005 | 传统工笔,注重法度与细节 | 《溪山行旅图》 | 以古人为师,夯实笔墨基础 |
2006-2015 | 中西融合,光影与色彩结合 | 《都市印象·晨曦》 | 笔墨当随时代,吸纳西方技法 |
2016至今 | 写意与重彩共生,人文关怀凸显 | 《荷韵·雨下系列》 | 艺术扎根生活,传递情感哲思 |
高思齐的艺术之路,是对传统与现代、技法与情感的深刻诠释,他以笔墨为媒介,将个人感悟与时代精神融入画面,既守住了中国画的文化根脉,又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正如他所言:“画者,画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抒胸中之逸气。”在未来,他将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贡献更多可能。
FAQs
Q1:高思齐的绘画中,“中西融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A1:高思齐的中西融合主要体现在技法、构图与色彩三个层面,技法上,他将传统水墨的“墨分五色”与西方油画的光影层次结合,如《都市印象》系列用没骨法的晕染表现天空的光影过渡,同时保留书法线条的骨力;构图上,借鉴西方焦点透视的纵深感与传统散点透视的灵活性,如《荷韵·雨下》以散点透视展现荷塘全景,又通过焦点透视突出前景荷花的立体感;色彩上,突破传统水墨的单色调,融入矿物颜料的重彩,如《山居图》中青绿山水的石青、石绿与水墨皴擦结合,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保留东方意境的空灵。
Q2:高思齐的艺术创作对当代青年画家有哪些启示?
A2:高思齐的创作对青年画家的启示可概括为“守正、扎根、担当”,一是“守正创新”,强调深入传统根基,如临摹古画、研习书法,而非盲目追求形式创新,他本人早年临摹《芥子园画谱》的经历便是对“传统是创新之源”的最好诠释;二是“扎根生活”,主张从自然与人文中汲取灵感,如《荷韵》系列源于对荷塘四季的细致观察,而非闭门造车,这提醒青年画家需走出画室,感受生活的温度;三是“社会责任”,通过艺术传递正能量,如他的公益捐赠与美育推广,体现艺术家不仅要有技艺,更要有服务社会的情怀,这种“艺德兼修”的理念对青年画家的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