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张森霖是中国当代画坛中颇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他以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为基础,融合现代审美意识,形成了苍茫浑厚、灵动自然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既承袭了宋元山水的气韵风骨,又注入了当代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独树一帜,被誉为“新文人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森霖1965年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幼浸润于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耳濡目染间对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少年时,他常临摹《芥子园画谱》,对传统山水的皴法、构图、墨法有了初步认知,1980年,他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陆俨少、童中焘等名家,系统学习山水画理论与技法,在校期间,他不仅精研范宽、郭熙、王蒙等宋元大家的经典之作,更注重“师造化”,利用假期遍游黄山、泰山、太行山等名山大川,在写生中感悟自然之“真”,将传统笔墨与自然实景相结合,逐渐形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毕业后,他曾在高校任教十余年,这期间他不仅深耕教学,更在创作中不断探索,逐渐摆脱了早期对前人技法的模仿,转而追求“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的艺术境界。
张森霖的艺术风格以“浑厚苍茫”与“灵动秀逸”并存著称,他的山水画多取材于江南山色与北方峻岭,既表现江南的烟雨朦胧,也刻画北方的雄奇险峻,在笔墨运用上,他擅长以“积墨法”营造画面层次,通过反复皴、擦、点、染,使山石肌理丰富,墨色厚重而不失通透;他又以“破墨法”提亮画面,以淡墨破浓墨、清水破墨色,使山体在苍茫中透出灵气,刚柔并济,构图上,他常采用“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视角,主峰巍峨而不压迫,辅以云雾、流水、树木点缀,形成“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中对“光”的运用颇具匠心,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山石的明暗向背,使画面具有强烈的体积感和空间感,突破了传统山水画“平面化”的局限,赋予古典山水以现代视觉张力。
从题材选择来看,张森霖的创作始终围绕“自然”与“人文”的双重主题,他的《云壑松风图》以黄山天都峰为背景,主峰耸立,云雾缭绕,松树虬劲挺拔,用笔苍劲老辣,墨色由浓渐淡,营造出“千丈岩松常带雨,十分幽翠不沾尘”的意境;而《江南烟雨图》则取材于故乡绍兴,以淡墨渲染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近景处小桥流水、乌篷船影,远景中远山如黛,笔法秀润灵动,充满了诗情画意,无论是北方的雄浑还是江南的婉约,他的作品都传递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追求,近年来,他还尝试将城市元素融入山水画,如在《都市山居图》中,以传统笔墨描绘现代高楼与远山相映成趣,探索传统山水在当代语境下的新表达,引发观者对自然与城市关系的思考。
张森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他对中国画传承与推广的贡献,他曾任教于多所高校,培养了一批青年画家,在教学过程中,他强调“传统为根,创新为魂”,主张学生既要深入传统,又要敢于突破,形成个人风格,他积极参与国内外艺术展览,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美国纽约艺术中心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多家美术馆及收藏机构收藏,他还出版《张森霖山水画集》《笔墨与心境——山水画创作谈》等专著,系统阐述自己的艺术理念,为当代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
以下是张森霖艺术生涯重要节点及作品特点的简要梳理:
时间 | 重要事件 | 代表作品及特点 |
---|---|---|
1980-1984 | 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陆俨少、童中焘 | 《仿王蒙山水轴》:笔法细腻,墨色清润,体现早期对传统技法的研习 |
1990-2000 | 任教于高校,深入黄山、太行山写生,探索笔墨与自然的结合 | 《黄山云海图》:构图饱满,积墨厚重,开始形成苍茫浑厚的个人风格 |
2005-2010 |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首次个展,出版首部个人画集 | 《江南烟雨系列》:秀逸灵动,融入现代光影,获“当代山水画创新奖” |
2015-至今 | 尝试融合城市与山水元素,探索传统山水当代性,作品多次赴海外参展 | 《都市山居图》:传统笔墨与现代题材结合,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
相关问答FAQs
问:张森霖的山水画如何体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答:张森霖的“传统”根基体现在对宋元经典技法的传承,如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三远法”、王蒙的“解索皴”等,他通过临摹与研习,将传统笔墨内化为创作语言;而“创新”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光”与“空间”的现代性处理,通过墨色浓淡变化增强画面体积感,突破传统山水的平面化局限;二是题材的拓展,将城市、建筑等现代元素融入山水,赋予古典主题以当代精神,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以传统笔墨为载体,表达当代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形成“古意新境”的独特面貌。
问:张森霖的创作理念中,“师造化”与“师古人”哪个更重要?
答:在张森霖的创作理念中,“师古人”与“师造化”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师古人”是基础,通过临摹与研究传统,掌握山水画的笔墨规律、构图法则与文化内涵,为创作打下坚实的“童子功”;而“师造化”是源泉,通过写生深入自然,观察山川的形态、光影、四季变化,将传统笔墨转化为对自然之“真”的表达,他曾说:“传统是地图,自然是道路,地图指引方向,但道路需要自己走。”只有将古人的笔墨智慧与自然的鲜活气息结合,才能创作出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作品,这也是他艺术创作始终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