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绘画史上,“南田”是绕不开的名字,通常指向清初著名画家恽寿平,尽管常有观点将其误归于清末,实则恽寿平(1633-1690)生活于明末清易之际,是“清六家”之一,更以开创常州画派、革新没骨花卉技法而载入史册,他的艺术以“清润秀雅”独树一帜,在文人画与院体画之间架起桥梁,对后世花鸟画发展影响深远。
恽寿平出身于江苏武进(今常州)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恽日初是明末诸生,怀有抗清之志,少年时,恽寿平随父参与抗清斗争,家道中落后,以卖画为生,他早年致力于山水画,与王翚(石谷)齐名,两人曾同游江南,互相切磋画艺,后因山水画“难于出头”,转而专攻花鸟画,最终以没骨花卉独步画坛,恽寿平一生清贫,却始终坚守文人操守,在《南田画跋》中,他多次强调“逸品”为画之上乘,主张“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物象深度融合。
恽寿平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花鸟画领域,他继承并发展了徐崇嗣的“没骨法”,所谓“没骨”,即不用墨线勾勒物象轮廓,直接以色彩晕染、点染而成形,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突破了明代院体花鸟的浓艳习气,转而追求“淡雅冲和”的文人意趣,他注重写生,对花卉的形态、色彩、生长规律观察入微,同时又融入主观情感,达到“以色代墨”“色中有墨”的境界,他画牡丹,不用胭脂堆砌,而是以淡墨打底,施以粉彩,层层晕染,呈现出“朝露未晞”般的清润感;画荷花,则用花青与藤黄调和,表现花瓣的薄透与荷叶的舒展,尽显“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在山水画方面,恽寿平远法元人,尤其受黄公望影响,笔墨疏秀,意境清幽,他笔下的山水,多取材江南风光,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山石轮廓,用淡墨层层渲染,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文人画意境,与王时敏、王鉴等人的雄浑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恽寿平的代表作品丰富且艺术特色鲜明,以下列举其部分经典之作: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代 | 藏地 | 艺术特色 |
---|---|---|---|
《落花游鱼图》 | 清康熙年间 | 北京故宫博物院 | 以没骨法绘落花与游鱼,色彩淡雅,动态生动,体现“以色代墨”的技法,鱼儿姿态灵动,花瓣飘零如雨,意境清幽 |
《锦石秋花图》 | 清康熙十五年 | 上海博物馆 | 绘太湖石与秋花(菊花、芙蓉等),用色清润,构图疏密有致,笔墨秀逸,石质纹理与花卉柔美形成对比,展现“刚柔并济”之美 |
《山水册》 | 清康熙二十年 | 南京博物院 | 学元人笔意,笔墨疏朗,意境清幽,设色淡雅,多写江南烟岚之景,体现“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文人画追求 |
恽寿平开创的常州画派,在清代画坛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弟子唐荧、挥冰等传承其没骨技法,形成了“恽派”花鸟体系,风靡一时,清代中后期,花鸟画坛几乎无人不受其影响,如蒋廷锡、邹一桂等大家,都在恽寿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近代以来,陈师曾、齐白石等画家也从恽寿平的艺术中汲取养分,齐白石曾言“余画花卉,宗徐青藤、雪个(八大山人)及南田老人”,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恽寿平的《南田画跋》不仅是重要的画论著作,其中的艺术见解至今仍对画家具有指导意义。
FAQs
-
问:为什么有人会将南田(恽寿平)误认为是清末画家?
答:这种误解可能源于对清代画家年代的混淆,恽寿平生活于明崇祯六年至清康熙二十九年(1633-1690),属于清初顺治、康熙年间,而清末通常指道光、咸丰之后至辛亥革命前(1821-1912),两者相隔百余年,可能因“清”字笼统,或对恽寿平生平了解不足,导致年代误标。 -
问:恽寿平的没骨花卉与传统花鸟画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答: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在多方面实现了创新:一是技法上,彻底摆脱了“勾勒填色”的传统模式,直接以色彩造型,开创“以色代墨”的新路径;二是色彩上,摒弃院体画的浓艳重彩,追求“清雅温润”的色调,善用淡彩层层晕染,使画面具有透明感;三是理念上,将文人画的“写意”与院体画的“写实”结合,既注重物象的自然形态,又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四是审美上,提出“逸品”至上,主张画作应体现高洁的文人品格,对后世花鸟画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