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新书法家简介中藏着哪些书法成就与艺术人生故事?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王万新,1965年生于河南开封,自幼浸润于中原文化沃土,祖父为当地私塾先生,幼时即临池不辍,颜柳楷书为根基,弱冠之年已显露书法才情,1986年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系统学习古典文学与书法理论,期间得识启功、沈鹏等名家,书艺眼界大开,199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获艺术硕士学位,师从王镛先生,主攻碑帖融合与当代书法创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研究员、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万新书法家简介

王万新的书法艺术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五体皆能,尤擅楷书、行书,楷书取法北魏《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的雄浑开张,兼收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灵秀劲挺,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奇正相生,既有碑学的金石气,又含帖学的书卷气;行书则扎根“二王”经典,融合米芾的刷字意趣与王铎的涨墨章法,线条跌宕起伏,节奏明快,于传统法度中见个人性情,其近年探索“魏行合璧”,将北碑的方笔与行书的流美结合,形成“碑骨帖魂”的独特风貌,作品既有正大气象,又不失文人雅趣,被评论界称为“中原书风的新生代代表”。

艺术成就方面,王万新作品十余次入选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篆展等国家级权威展览,并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青年书法展最高奖、“翁同龖书法奖”等重要奖项,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先后在郑州、北京、东京、纽约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王万新书法集》《楷书技法与创作》《碑帖融合十讲》等专著十余部,2018年,其书法作品《前后赤壁赋》被选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品”,推动中国书法国际传播。

作为书法教育家,王万新深耕教学一线三十余年,提出“技道双修、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注重书法技法训练与传统人文素养的结合,在郑州大学任教期间,主持完成“书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国家级课题,培养的数十名学生已成为当代书坛中坚力量,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2015年发起“书法进校园”活动,深入河南、甘肃等地中小学捐赠书法教材、开设讲座,惠及师生逾万人;2020年疫情期间创作“抗疫主题书法作品”义卖,捐款支援武汉,彰显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

王万新书法家简介

王万新的艺术实践始终立足传统、面向时代,他认为:“书法是汉字的艺术,更是文化的载体,守住传统的根,才能长出创新的叶。”其作品在传承中求变,将中原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当代审美意识相融合,形成了雄强而灵动、古朴而鲜活的个人风格,成为当代书坛承前启后的重要力量。

代表作品一览表

作品名称 书体 创作年代 特点/成就
《前后赤壁赋》 行书 2017年 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心经》 楷书 2019年 �碑风格,线条遒劲,结字奇崛,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道德经选》 行楷 2020年 融合“二王”与北碑,长卷形式,获“翁同龕书法奖”
《黄河颂》 草书 2021年 巨幅作品,气势磅礴,展现黄河文化精神,中国美术馆收藏

相关问答FAQs

王万新书法家简介

Q1:王万新先生在书法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A1:王万新认为传统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传统的延续,他主张“植根传统,深入经典”,通过对古代碑帖的临摹与研究,掌握书法的“法度”与“精神”;同时强调“师心不师迹”,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审美,其楷书在北碑的方笔中融入褚遂楷的秀逸,行书将米芾的刷字意趣与章法创新结合,既保留了传统的笔墨语言,又注入了当代人的审美体验,实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Q2:初学者学习书法,王万新先生有哪些具体建议?
A2:王万新建议初学者遵循“楷书入门、碑帖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从楷书入手,选择颜真卿《多宝塔碑》、欧阳询《九成宫》等规范字帖,打好笔画与结字基础;再过渡到行书,临摹“二王”尺牍或赵孟頫《洛神赋》,体会线条的流动与气韵贯通,同时强调“读帖重于临帖”,通过观察字帖的用笔、章法,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还要坚持每日练习,注重“心手相应”,避免机械描摹,建议多读书、多积累文化素养,因为“书法是线的艺术,更是文化的表达”,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书法作品便难以有生命力。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北京书法家协会网
« 上一篇 09-19
画家号三石,三石之名有何深意?
下一篇 » 09-19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