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东大地的遵化古城,有一位用画笔记录时代、用丹青描绘乡愁的老画家——赵霖,他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遵化,自幼浸润在清东陵的晨钟暮鼓与长城脚下的炊烟袅袅中,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全部倾注于尺素之上,成为当地美术界一位德艺双馨的“活化石”。
赵霖的绘画之路始于少年时对自然的痴迷,那时的遵化,老城墙斑驳,沙河清澈,村口的老槐树下常有老人讲述古北口长城的烽火故事,这些景象在他心中埋下种子,他常用木炭在墙上勾勒飞鸟走兽,被乡邻称为“小画匠”,15岁那年,他拜当地民间画师王德安为师,从《芥子园画谱》临摹起步,学习工笔花鸟与山水技法,王师傅常教导他:“画画要接地气,遵化的山、遵化的水,才是咱画家的根。”这句话成为他一生的创作圭臬。
赵霖的绘画以“写意中见骨力,质朴中显真情”著称,他不拘泥于传统技法的束缚,而是将文人画的笔墨情趣与民间艺术的鲜活生动相融合,形成独特的“遵化山水画”风格,他的山水画气势雄浑,多取材于清东陵的古松群、大石塔沟的红叶、沙河沿岸的渔舟,用墨浓淡相宜,线条刚柔并济,既有北方山水的厚重,又不失江南水乡的灵动,花鸟画则偏爱描绘当地常见的题材:春日山桃、秋日霜菊、冬日寒梅,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盎然生机,画中常题写自作诗词,诗书画印相映成趣。
类别 | 特点描述 |
---|---|
题材选择 | 以遵化地域文化为核心,涵盖清东陵古建、长城雄姿、田园风光、民俗风物等 |
技法运用 | 融合文人画笔墨与民间艺术技法,山水画善用“积墨法”表现层次,花鸟画以“没骨法”见长 |
色彩处理 | 偏重水墨写意,设色淡雅清新,善用赭石、花青表现地域特色,如秋叶的赭红、山石的青灰 |
构图理念 | “师法自然,中得心源”,画面疏密有致,常以留白营造意境,体现“天人合一”哲学观 |
艺术理念 | “画为心声,情系故土”,强调绘画应承载地域记忆与文化传承 |
从艺六十余载,赵霖创作了数百幅代表作。《清东陵瑞雪图》堪称经典:他以全景式构图描绘雪后陵区的恢弘,苍松披雪如银龙盘踞,琉璃瓦顶在白雪映衬下更显庄严,远处长城若隐若现,用淡墨渲染的云雾营造出“天地苍茫间,古韵今犹在”的意境,这幅作品不仅被遵化市博物馆收藏,还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宣传名片。《沙河渔归》则充满生活气息:夕阳西下,渔船归港,渔民收网的身影与粼粼波光相映,笔触细腻中带着拙朴,让人仿佛闻到河水的清新与鱼虾的鲜香。《遵化八景组画》《古北口春晓》《农家小院》等作品,无一不饱含他对家乡的深情。
赵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上,更在于他对遵化美术事业的推动,他曾担任遵化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多年,组织“乡土风情画展”,培养了一批青年画家,他常深入乡村小学,免费教孩子们画画,告诉他们:“你们脚下的土地就是最好的画室。”他的画作多次在省级以上展览中获奖,多幅作品被选送海外参展,让世界通过画笔了解遵化的文化魅力,退休后,他仍笔耕不辍,将毕生经验整理成《遵化山水画技法浅谈》,无偿赠予后学者。
赵霖常说:“画画不能只追时髦,得守住根。”他反对脱离生活的“无病呻吟”,坚持每年深入山区写生,即使年逾八旬,仍背着画板爬上景忠山,记录四时变化,生活中,他谦和低调,常为邻里画扇面、写春联,街坊们亲切地称他“赵老师”,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幅自题的“心随万物转,笔与故乡亲”,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赵霖虽已白发苍苍,但他的画笔依然饱含激情,他用一生的坚守,让遵化的山川风物在艺术长河中熠熠生辉,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不仅是画家,更是遵化文化的传承者,用丹青书写着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
FAQs
问题一:赵霖的绘画题材为何多与遵化地域文化相关?
解答:赵霖生于遵化、长于遵化,自幼深受当地文化熏陶,清东陵、长城、沙河等不仅是他成长的背景,更是他情感寄托的载体,他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只有扎根地域文化,作品才有生命力,他希望通过绘画记录和传承家乡的历史记忆,让更多人了解遵化的自然与人文魅力。
赵霖的艺术风格对当地中青年画家有哪些影响?
解答:赵霖的艺术风格对当地中青年画家影响深远:他倡导“师法自然”的创作理念,引导青年画家走出画室,深入生活,从遵化的山水中汲取灵感;他将传统文人画与民间艺术相融合的创新路径,为青年画家提供了借鉴,鼓励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探索;他无私提携后辈、普及美术教育的精神,更激励了一批青年人投身家乡美术事业,形成了“尊师重道、扎根乡土”的创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