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荣书画家,本名张启荣,1965年生于江苏苏州,自幼浸润于吴门书画的氤氲之气,后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亚明、宋文治等名家,以“融古汲新、写心造境”为艺术主张,在当代书画界独树一帜,其作品兼擅书法与绘画,书法以行草见长,取法王羲之之飘逸、怀素之狂放,线条刚柔并济,结体疏密有致;绘画则主攻山水,兼及花鸟,笔墨上承宋元文人画意趣,下启当代水墨写生精神,常以江南烟雨、太湖石韵、山林清泉入画,营造出空灵悠远、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启荣的艺术探索始于对传统的深度研习,他早年遍临《兰亭序》《祭侄文稿》等经典法帖,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功底;绘画方面,他深入研习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平淡天真”、倪瓒画作的“简远逸迈”,亦对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论断身体力行,在技法上,他独创“破墨积墨法”,以浓淡破墨表现山石肌理,以层层积墨渲染云雾流动,使画面既有传统笔墨的沉厚,又具现代构成的灵动,如其代表作《太湖春晓》,以披麻皴勾画太湖石之嶙峋,用花青色破墨表现春雨初霁的湖面,近景老松苍劲,中景渔舟唱晚,远景山峦朦胧,层次分明而意境统一,被评论家誉为“当代江南山水的典范之作”。
近年来,启荣的艺术创作更注重“写心”与“造境”的融合,他不再局限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摹,而是通过主观情感的提炼,赋予作品更深层的哲思,其花鸟画系列《荷塘清趣》以水墨写荷,或残荷听雨,或新荷含露,寥寥数笔却将荷的傲骨与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题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添文人风骨,书法方面,他创作的行草长卷《赤壁赋》,将苏轼的文学豪情与书法的笔墨节奏相结合,笔势连绵起伏,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观者仿佛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赤壁之下的江风徐来。
作为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启荣始终致力于书画传承与推广,他曾在苏州、南京、北京等地举办个人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他受聘于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开设“传统书画创新实践”课程,培养了众多青年艺术人才,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书画活动,为乡村学校捐赠书画作品,并组织“书画进社区”活动,让传统艺术走近大众生活。
以下是启荣书画家部分代表作品概览: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份 | 艺术特色 | 收藏/展览情况 |
---|---|---|---|
《太湖春晓》 | 2018年 | 山水画,破墨积墨法表现江南烟雨,近景松石、中景渔舟、远景山峦层次分明 | 中国美术馆收藏,2019年全国美展展出 |
《荷塘清趣》 | 2020年 | 花鸟画,水墨写荷,笔法简逸,意境清幽,题跋凸显文人风骨 | 江苏省美术馆收藏,苏州美术馆特展 |
《赤壁赋》 | 2021年 | 行草书法,长卷形式,笔势连绵,融合文学情感与笔墨节奏 | 个人收藏,2022年“当代书法展”展出 |
《山林清音》 | 2023年 | 山水画,以淡墨渴笔表现山林苍劲,留白处似有泉声鸟语,意境空灵 | 上海龙美术馆收藏,个人巡回展展出 |
相关问答FAQs
Q1:启荣书画家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A1:启荣的艺术风格形成是“传统根基+时代感悟+个人性情”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早年系统研习吴门画派与书法经典,奠定了笔墨功底;中年游历名山大川,师法自然,将江南地域文化融入创作;他秉持“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在传统技法中加入现代构成意识,如《太湖春晓》中传统皴法与当代空间布局的结合,最终形成了“融古汲新、写心造境”的独特风格。
Q2:启荣的书画作品在市场上有哪些特点?
A2:启荣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以“学术价值与市场认可度双高”为特点,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展览并被权威机构收藏,学术定位清晰;他的书画兼具收藏与观赏性,山水画意境悠远,书法作品文气充沛,深受藏家青睐,近年来,随着其“传统创新”理念的广泛传播,市场行情稳步上升,尤其《荷塘清趣》等系列花鸟画因雅俗共赏,成为艺术市场的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