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耕墨,是以笔墨为犁,以岁月为田,在传统与创新的精神沃土上深耕不辍的艺术修行。“耕”字蕴含着勤勉、执着与积累,“墨”则承载着书画的技法、气韵与哲思,二者结合,不仅是书画家对技艺的锤炼,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对艺术生命的滋养,从古至今,真正的书画家无不以“耕墨”为要义,在笔墨的耕耘中,实现技艺的精进与境界的升华。
耕墨的历史渊源,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古代书画家早有“耕墨”之实践,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以日复一日的笔墨耕耘,终成“书圣”之境;郑板桥四十岁前临摹历代书法,直至“别为一体”,其“六分半书”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墨田耕耘;黄公望隐居富春江,师法自然,以“披麻皴”绘就《富春山居图》,晚年笔墨之浑厚,正是他“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的耕墨成果,这些典故印证了:书画艺术非一蹴而就,唯有深耕笔墨,方能触达艺术的堂奥。
耕墨的核心精神,在于“勤”与“恒”,书画家需以“磨穿铁砚”的毅力,在技法上深耕不怠,技法是笔墨的根基,从执笔、运笔到墨色浓淡、章法布局,无一不需要反复锤炼,以书法为例,楷书的端庄需从点画开始打磨,行书的流畅需在提按顿挫中千锤百炼,草书的奔放则需在法度之内挥洒自如,画家亦然,无论是山水画的“皴、擦、点、染”,还是花鸟画的“勾勒、没骨”,皆需通过大量实践,让笔墨成为心手相应的延伸,正如潘天寿所言:“笔墨当随时代,更需随功底。”功底何来?正是来自笔墨日复一日的深耕。
耕墨不仅是技法的锤炼,更是文化的积淀与心性的涵养,书画是“心画”,笔墨背后是学养与气度,书画家需以“读万卷书”的积累,为笔墨注入文化灵魂,苏轼“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强调读书对书画的重要性;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则体现了师法自然与生活体验对笔墨的滋养,耕墨需沉心静气,排除浮躁,在“静观万物皆自得”的心境中,让笔墨与心灵共鸣,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修行,正是耕墨区别于单纯技艺训练的关键所在。
当代书画家的耕墨之路,既需传承古法,更需立足时代,在深耕中创新,传统笔墨是根基,若脱离传统,创新便如无源之水;但若固守传统,不思变通,则易陷入僵化,耕墨需在“守正”与“创新”间寻求平衡,李可染将西画光影融入山水画,以“黑、满、重、亮”的笔墨语言开创“李家山水”,其根基正是对传统笔墨的深刻理解;徐冰以汉字为媒介,创作《天书》《地书》,在笔墨符号的解构与重组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这些实践表明:耕墨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传统沃土上,以时代精神为养分,培育新的艺术之花。
耕墨的实践路径,可从技法、文化、心性三个维度展开,具体如下表所示:
维度 | 体现案例 | |
---|---|---|
技法深耕 | 临摹经典(碑帖、画作)、写生体悟(自然、生活)、创作突破(风格、形式) | 王羲之临池学书、黄公望富春江写生、齐白石“衰年变法” |
文化深耕 | 研读经典(诗词、史哲、美学)、融合姊妹艺术(诗、书、画、印互鉴)、关注时代 | 苏轼“书画同源”、吴昌硕“诗书画印一体”、徐冰汉字当代艺术探索 |
心性深耕 | 沉静专注(排除功利、浮躁)、师法自然(观察万物、体悟生命)、涵养气度(修德养性) | 郑板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弘一法师“笔墨清净,心性平和” |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耕墨精神更显珍贵,它提醒书画家:艺术创作需摒弃急功近利,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在笔墨中沉淀自我;也启示艺术爱好者:欣赏书画时,不仅要看笔墨的技法之美,更要读懂其背后深耕的汗水与文化的温度,唯有如此,笔墨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个体与时代的桥梁。
耕墨,是书画家的修行,也是艺术的宿命,它以笔墨为犁,耕耘在文化的沃土上,终将收获技艺的精进、心灵的丰盈与艺术的永恒,正如那片被反复耕耘的墨田,每一次落笔,都是对传统的致敬;每一滴墨痕,都是对生命的诠释。
FAQs
Q1:书画家如何在日常中践行“耕墨”精神?
A1:践行“耕墨”精神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日课不辍”,坚持每日临摹、写生或创作,哪怕只是小幅练习,也要保持手感与笔墨的熟悉度;二是“读帖读画”,深入研究经典作品的笔法、墨法与意境,从中汲取养分;三是“师法自然与生活”,走出书斋,观察山川草木、人间百态,让笔墨有源头活水,需戒除浮躁,以“慢”的心态对待笔墨,在重复中提炼,在积累中突破。
Q2:“耕墨”是否意味着必须固守传统,能否结合现代元素创新?
A2:“耕墨”并非固守传统,而是在深耕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传统是根基,为笔墨提供法度与气韵;现代元素是养分,为艺术注入时代活力,在保留书法笔墨韵味的前提下,可融入现代构成理念;在继承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同时,可借鉴西方色彩与光影,正如潘天寿所言:“借古开今,推陈出新。”深耕传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笔墨的本质,而创新则是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