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家家荣,当代中国画坛一位深耕传统又勇于创新的探索者,他以山水画为载体,在笔墨间构建了一个既有古典意蕴又具当代精神的艺术世界,家荣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自幼受家庭熏陶习书画,后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陆俨少、童中焘等名家,深得“浙派”山水精髓,他早年遍临宋元名迹,从范宽的雄浑、倪瓒的萧疏中汲取养分,又遍历黄山、太行、桂林等名山大川,以“师造化”之心将自然生机融入笔墨,逐渐形成“浑厚苍润、气韵生动”的个人风格。
家荣的艺术理念,核心在“守正创新”四字,他坚信“传统是根,创新是魂”,既反对脱离传统的“无根之木”,也反对固守成规的“刻舟求剑”,在他看来,山水画不仅是自然景物的再现,更是画家心象的投射与生命情怀的寄托,他的作品中既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实景之美,更有“澄怀味象”的意境之深——或以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表现山石的肌理,或以疏密有致的线条勾勒云水的流动,间或施以淡彩,于水墨氤氲中透出光感与层次,营造出“天人合一”的东方哲思。
从艺术历程看,家荣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80至90年代为“传统积淀期”,以临摹与写生为主,作品多具北宋山水的雄健与元人山水的淡逸;2000年至2010年为“风格探索期”,他将写生所得与程式化笔墨结合,尝试构图上的虚实对比,如《太行秋色》以“高远”构图展现山势险峻,又以留白表现云雾缭绕,刚柔并济;2010年至今为“境界升华期”,笔墨愈发简练,意境愈发深邃,如《云山无心》以泼墨与破墨结合,山形隐于云气,似有还无,传递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超然之境,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多幅画作被选作国礼赠送外国元首,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艺术分期 | 时间跨度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艺术突破 |
---|---|---|---|---|
传统积淀期 | 1980s-1990s | 笔墨精谨,注重传统程式 | 《仿李成寒林图》《摹范宽雪景寒林图》 | 系统掌握传统笔墨技法,奠定坚实基础 |
风格探索期 | 2000s-2010s | 构图新颖,融合写生与意象 | 《太行秋色》《漓江烟雨》 | 将地域特色与个人情感结合,形成辨识度 |
境界升华期 | 2010s至今 | 笔墨简练,意境空灵 | 《云山无心》《溪山清远》 | 超越形似,追求“心象”表达,拓展山水画当代性 |
除创作外,家荣亦致力于艺术教育,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三十余年,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更当随心灵”的教学理念,他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求学生不仅要临摹古画,更要深入生活,从自然与人文中汲取灵感,其学生中多人已成为画坛中坚力量,他将“传承”与“创新”的种子播撒开来,推动了中国山水画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问答FAQs
Q1:家荣的山水画与古代传统山水画相比,有哪些独特的创新之处?
A1:家荣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构图上突破传统“三远法”的程式,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意识,增强画面的视觉张力与空间层次感;二是墨法上融合“破墨”“泼墨”与“积墨”,结合光影处理,使传统水墨更具现代光感与体积感;三是主题上,古代山水多寄寓隐逸情怀,而家荣的作品常融入对生态、人文的当代思考,如《绿色家园》系列以山水呼吁环保,赋予传统题材新的时代内涵。
Q2:家荣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的关系?
A2:家荣认为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体用”关系——传统笔墨是“体”,是艺术语言的根基;现代审美是“用”,是表达当代情感的途径,具体实践中,他坚持以书法用笔为骨(如中锋线条勾勒山石轮廓),以水墨变化为肉(通过墨色浓淡表现光影与质感),同时简化繁复的皴法,强化画面的整体意境与情绪张力,他常说:“笔墨是老祖宗的,但画什么、怎么画,是当代人的事。”这种“守其本,创其新”的思路,让他的作品既有“古意”又有“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