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自古便是“心画”之学,笔锋墨痕皆由心出,所谓“书画家心强”,并非指性格强势或争强好胜,而是指其内心拥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面对技艺磨砺时的千锤百炼,是追求艺术境界时的孤诣求索,是遭遇人生困境时的韧如蒲苇,更是传承文化根脉时的守正不移,正是这份“心强”,支撑着书画家在墨海砚田中耕耘不息,最终成就笔墨间的风骨与灵魂。
心强,是对技艺的“千锤百炼”:以痴为径,以恒为舟
书画艺术的第一重门槛,是技艺的锤炼,而技艺的精进,从来离不开“心强”的支撑——这份“强”,是“板凳坐得十年冷”的专注,是“池水尽墨”的执着,更是“精益求精”的苛求,古代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每日练字不止,将门前的池塘都染成了墨色;怀素“种了一万株芭蕉,在芭蕉叶上练字”,将自然万物化为纸墨,终成“草圣”,他们的“心强”,体现在对“技”的极致追求上:一笔一画不苟且,一提一按皆千锤,这种“强”,不是急于求成的浮躁,而是“慢工出细活”的沉淀,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让笔墨从“熟练”走向“精熟”,最终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当代书画家亦然,若想在一纸一墨间立住脚,必先经历“技”的千锤百炼,书法家临摹碑帖,需反复揣摩笔法、结构、章法,有时为掌握一个“永”字八法,便要练习数月;画家钻研笔墨,需在浓淡干湿、勾皴点染中反复试验,有时为调出理想的“墨分五色”,便要耗费数十张宣纸,这份“心强”,是对“艺无止境”的清醒认知,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更是“甘于寂寞”的定力——因为深知,唯有技艺的根基扎得足够深,笔墨才能承载住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心强,是对境界的“孤诣求索”:不随流俗,以古为新
技艺之外,书画的更高追求是“境界”,而境界的提升,更依赖“心强”的驱动——这份“强”,是“不慕时誉”的独立人格,是“借古开今”的创新勇气,更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精神超越,清代石涛有言“笔墨当随时代”,但他更强调“我自用我法”,这种“我法”,正是内心强大、不依附于前人时风的表现,他的画中,既有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如临摹古人笔意),更有对自然山水的亲身体悟(“搜尽奇峰打草稿”),最终形成“笔墨当随时代”的独特风貌,成为“革新派”的代表。
近代齐白衰年变法”,亦是“心强”的典范,60岁前,他以工笔细致入微,却总觉得“未能自家”;60岁后,他毅然舍弃工笔,转而大刀阔斧地探索写意,将民间艺术的质朴与文人画的雅趣结合,创造出“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这种变法,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内心对“更高境界”的强烈追求——他不愿重复自己,更不愿被市场或时风裹挟,而是以“敢于否定”的勇气,在艺术上实现了自我超越,真正的书画家,其“心强”从不体现在对名利的追逐上,而是体现在对“独特艺术语言”的坚守:不随波逐流,不故步自封,而是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心强,是对困境的“韧如蒲苇”:逆风执笔,困顿弥坚
艺术之路从非坦途,书画家的一生,往往与困境相伴:或战乱流离,或贫病交加,或世人不解。“心强”便成为支撑他们走下去的精神支柱——这份“强”,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更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豁达。
近代画家黄宾虹,一生历经战乱、贫困、疾病,却从未放下画笔,晚年目疾几近失明,他反而凭借数十年的艺术积累,在“模糊”中摸索出“黑、密、厚、重”的笔墨风格,作品愈发浑厚华滋,他曾说:“我的画要五十年后才能为世所知。”这份“五十年后”的自信,正是内心强大的体现——他不为当下的赞誉或误解所动,只忠于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最终在晚年迎来了艺术的巅峰。
书法家林散之,中年时因战乱失去半生积蓄,又遭遇丧子之痛,却依然每日临池不辍,他的草书,将王羲之的俊秀、怀素的狂放与碑学的浑厚融为一体,被誉为“当代草圣”,他曾写下:“不随世俗争轻重,自与山川结静深。”这份“静深”,正是“心强”在困境中的沉淀:外界的风雨再大,内心的艺术天地依然风和日丽。
心强,是对文化的“守正不移”:笔墨为舟,传承根脉
书画艺术,从来不只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文化根脉的载体,真正的书画家,其“心强”还体现在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上——这份“强”,是“为往圣继绝学”的担当,是“笔墨当随时代”的自觉,更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使命感。
书法家启功,不仅以“启体”闻名,更致力于书法教育与古籍整理,他一生撰写书法史论著作,培养大批书法人才,晚年还将书画拍卖所得捐出,设立“励耘奖学金”,支持教育事业,他曾说:“我的字,不过是把古人的好东西,用大家能看懂的方式写出来。”这份“写出来”,正是内心强大的文化自觉: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书法艺术的责任,因此既不标新立异,也不泥古不化,而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画家范曾,以“诗书画一体”著称,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笔墨的功底,又融入了当代人文精神,他曾说:“艺术要为时代立传,为民族铸魂。”这份“立传”“铸魂”的担当,正是“心强”的升华:他不仅追求个人的艺术成就,更希望通过笔墨传递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心强”书画家的精神内核
维度 | 核心表现 | 典型案例 |
---|---|---|
技艺锤炼 | 专注、执着、精益求精 | 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
境界求索 | 独立、创新、超越自我 | 齐白石衰年变法,创“红花墨叶” |
困境应对 | 韧性、豁达、坚守初心 | 黄宾虹目疾作画,成“黑宾虹” |
文化传承 | 担当、自觉、守正创新 | 启功整理书论,设立励耘奖学金 |
相关问答FAQs
问:有人说书画家“心强”容易变得固执,拒绝创新,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种说法混淆了“固执”与“坚守”的本质区别,书画家的“心强”,核心是“坚守艺术规律”与“坚守自我认知”,而非拒绝创新,真正的“心强”,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敢于突破自我——如齐白石“衰年变法”,正是对“不重复自己”的坚守,而非固守工笔技法;黄宾虹晚年“黑、密、厚、重”的风格,是在数十年笔墨积淀后的创新,而非墨守成规,相反,那些缺乏“心强”的书画家,反而容易被市场或时风裹挟,盲目跟风,最终失去艺术个性。“心强”与“创新”从不矛盾,反而是创新的底气所在。
问:普通人学习书画,如何培养书画家的“心强”精神?
答:普通人培养“心强”精神,可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以痴为径”,找到对书画的热爱点(如书法的笔法、画面的意境),并投入足够时间练习,在重复中体会“熟能生巧”的乐趣;二是“以古为镜”,多临摹经典作品,理解传统艺术的规律,避免“闭门造车”式的盲目创新;三是“以心为尺”,不急于求成,不为外界的评价(如“画得像不像”“字好不好看”)所困,而是专注于“表达自我”——哪怕笔触稚嫩,只要能传递真情实感,便是在积累“心强”的底气,久而久之,这种“不慌不忙、不骄不躁”的心态,便会内化为内心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