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画家陆俨少(1909-1993),字宛若,上海嘉定人,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坛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其艺术生涯横跨民国与新中国两个时期,民国阶段正是他风格形成与走向成熟的关键期,他以深厚的传统功底、独特的笔墨语言和创新的构图理念,在动荡时世中开辟出“陆家山水”的鲜明面貌,成为传统文人画向现代转型的重要见证者。
生平与艺术启蒙:从江南书生到丹青道人
陆俨少出生于嘉定一个殷实家庭,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少时临习欧阳询、褚遂良楷书,奠定书法根基,1926年,他考入无锡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冯超然研习山水画,正式开启丹青之路,冯超然为“三吴一冯”(吴湖帆、吴待秋、冯超然、吴华源)之一,擅长“四王”一路山水,讲究笔墨法度与丘壑经营,陆俨少在其指导下,系统临摹了王蒙《青卞隐居图》、王原祁《浮峦暖翠图》等经典,深得“南宗”山水的正脉精髓。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陆俨少却未因时局放弃艺术追求,1931年,他赴浙江德清避乱,期间遍游莫干山、天目山,对江南山水的烟岚变幻、溪流曲折有了真切体悟,逐渐意识到“师古人”需与“师造化”结合,他曾言:“山水画要写出山川的精神,不能只画死山死水。”这一时期的写生经历,为他日后打破传统程式化构图埋下伏笔,1938年,为避战乱辗转至四川,沿长江三峡入蜀,沿途险滩激流、峭壁千仞的壮景,成为他山水画中“险境”题材的重要灵感来源。
艺术风格:熔铸南北宗的“陆家山水”
陆俨少的山水画以“笔精墨妙、境深意远”著称,其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对传统南北宗的深度熔铸,他早年以“南宗”为基,取法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王蒙的繁密苍茫,兼收“北宗”李成、范宽的雄浑刚健,最终形成“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独特面貌。
笔墨:“留白”与“墨块”的辩证统一
陆俨少的用笔以“线”为骨,善用“解索皴”“披麻皴”,线条曲折顿挫,如“锥画沙”“屋漏痕”,既含书法的韵律感,又具山石的质感,他尤擅表现云水,独创“勾云法”“勾水法”——以细劲流畅的线条勾勒云水的动态,或聚或散,或卷或舒,使虚无缥缈的云雾与奔腾不息的江水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打破了传统山水画中云水作为“背景”的从属地位。
在墨法上,他突破“水墨为上”的单一范式,提出“墨块”与“留白”并重的理念,所谓“墨块”,是以浓淡相破的墨色积染成块面,表现山体的厚重与植被的葱郁;而“留白”则通过精心设计的空白,表现云气、水光或天光,形成“虚处生实、实处生虚”的辩证关系,如1945年创作的《峡江图》,以浓重的“墨块”勾勒两岸峭壁,中间以大面积留白表现江流,辅以细密的“勾水”线条,既显三峡的险峻,又具江水的灵动,营造出“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意境。
构图:平中见奇的“险境”营造
传统山水画构图多讲求“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陆俨少则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奇险”的布局打破平衡,他常采用“S”形构图或对角线构图,使画面产生动态张力;或以“边角取景”代替传统“全景式”布局,将主山置于画面一侧,留出大量空白,形成“以少胜多”的视觉效果。
民国时期的作品如《云山图》(1942年),他以“深远法”层层递进,近景坡岸以浓墨勾勒,中景云雾以留白表现,远景山峦淡墨晕染,通过墨色的浓淡对比与景物的虚实穿插,营造出“山在虚无缥缈间”的空灵意境,而《雁荡山居图》(1938年)则采用“高远法”,主山巍峨耸立,辅以飞瀑、流泉、小桥、屋宇,既显山势之险,又含生活之趣,体现了他对“可游可居”意境的追求。
民国时期的代表作品与艺术探索
陆俨少在民国时期的创作,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创新的尝试,以下几幅作品尤为典型: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份 | 艺术特点 |
---|---|---|
《峡江图》 | 1945年 | 以三峡为题材,用“勾水法”表现江流湍急,“墨块皴”勾勒峭壁险峻,线条刚劲有力,墨色对比强烈,展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壮阔意境。 |
《云山图》 | 1942年 | 融合董源“披麻皴”与米芾“米点皴”,以淡墨晕染云山,留白处似云似雾,笔法松动,意境空灵,体现“南宗”山水的平淡天真。 |
《雁荡山居图》 | 1938年 | 结合写生与传统笔法,山石以“解索皴”表现纹理,屋舍、桥梁以界画法勾勒,精细而不失灵动,反映了他对“师造化”的重视。 |
《溪山访友图》 | 1946年 | 构图采用“平远法”,近景溪岸树木葱郁,中景曲径通幽,远景山峦远去,人物以简笔点染,整体笔墨温润,意境清雅,具有文人画的隐逸情怀。 |
这些作品既有对宋元传统的致敬,也有对现实景物的提炼,更体现了他对“笔墨当随时代”的思考,正如他所言:“学画要有传统的根底,但不能为传统所缚,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笔墨表现真情。”
艺术影响与历史地位
陆俨少在民国画坛并非以“革新派”自居,却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为传统山水画注入新的活力,他与吴湖帆、贺天健等上海画家交往密切,共同推动了海派山水画的发展;他通过教学(如1947年与陈定山创办“中国画院”)传播画理,培养了一批弟子,为后世山水画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笔墨技法的精湛,更在于他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刻把握——他坚守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又融入写生的“真实感受”;他继承“南宗”的笔墨韵致,又吸收“北宗”的雄浑气度,最终形成“浑厚而不失灵动、奇崛而不失雅致”的个人风格,这种“兼容并蓄”的艺术态度,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FAQs
问:陆俨少的山水画与同时代黄宾虹、傅抱石的风格有何不同?
答:三人同为民国山水画大家,但风格迥异,黄宾虹以“五笔七墨”著称,笔墨浑厚华滋,追求“黑、密、厚、重”的意境,具有“金石味”;傅抱石以“抱石皴”闻名,笔法狂放恣肆,多表现“雨景”与“诗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陆俨少则注重“线”的表现力,以“勾云勾水”和“留白”为特色,风格“刚柔并济”,既含传统文人的雅致,又具自然山水的灵动,简言之,黄宾虹“重墨”,傅抱石“重笔”,陆俨少“重构”。
问:陆俨少在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上有何见解?
答:陆俨少强调“书画同源”,认为“书为画之本”,书法的笔法是绘画的基础,他曾提出:“画之用笔,即同于写字,写字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法,画之用笔亦然。”他自己以行草笔法入画,线条如“行云流水”,既具书法的韵律感,又增强了山水的气势与生命力,他甚至主张“每日习字”,认为“习字不仅能练笔力,更能养心性,对画境的提升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