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与审美追求,其代称体系丰富而雅致,既反映了古人对书写工具、技法的直观认知,也蕴含着对书法精神境界的哲学思考,这些代称或源于用具材料,或取象自然物态,或化用典故传说,共同构成了书法文化的独特符号系统。
从书写工具与材料视角看,“翰墨”是最为经典的代称之一。“翰”本义为长而硬的羽毛,后引申为毛笔;“墨”指书写用的墨料,二者结合,直指书法创作的核心媒介,如《晋书·王羲之传》载“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里的“翰墨”便暗指王羲之的书法造诣,类似地,“楮墨”也是常用代称,“楮”是古代造纸的植物(楮树皮),代指纸张,“楮墨”合称则泛指纸墨所承载的书法作品,如宋代陆游诗云:“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楮墨功名何足道,塞垣风云要人持。”“丹青”虽本义为绘画颜料(丹指朱砂,青指石青),但古人常将书画并称,故“丹青”亦成为书法的雅称,如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虽侧重绘画,却也从侧面印证了书画艺术在文化语境中的紧密关联。
书法的技法与笔势形态,也催生了诸多生动的代称。“铁笔”形容笔力刚劲如铁,如宋代米芾《书史》评唐颜真卿书法“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如壁坼,皆刚柔相济,谓如铁画银钩”,铁画”即指笔画遒劲有力,后世遂以“铁笔”代指笔力沉雄的书法。“银钩铁画”更是对书法笔画的高度凝练:“银钩”喻指钩画如银般秀美挺拔,“铁画”则形容横竖笔画如铁般刚劲厚重,二者结合,既见力度又不失灵动,如唐代张怀瓘《书议》赞王羲之书法“画则八分,草则章草,二者既殊,真草乃判,观其撰迹,极为佳妙;所谓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万物睹之,贵贱浮沉,存乎其人”。“龙蛇飞舞”则取象于自然,形容笔势蜿蜒起伏、气势磅礴,如唐代李白《草书歌行》怀素草书“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其笔势如龙蛇腾跃,故“笔走龙蛇”成为形容草书动态美的经典代称,另有“笔阵”之说,源于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将书法布局比作战场布阵,强调章法的严谨与气势的雄浑。
典故传说与精神追求,则为书法代称注入了文化深度。“墨池”是最著名的典故代称,相传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练字,曾“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后人在其练笔处修“墨池”以纪念,如唐代柳宗元《殷贤戏批书后寄刘连州》诗:“书成欲寄庾安西,纸背题诗寄墨池”,这里的“墨池”既指实物遗迹,更成为勤学书法的象征。“临池”亦由此衍生,直接代指练习书法,如宋代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自言其中有至妙,运肘放手忘身轻,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推求,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不书封庭恐飞去,动机密锁锢纽投,贵家沽酒长安陌,乞与宜春少年骑,应书大轴挂粉壁,圣妙宜著传百代,为君著论记此诗,他日未免求我书,临池兴来殊未已,操笔欲止神先驰。”诗中“临池”即指勤练书法。“书道”则是强调书法的技艺与哲学统一,不仅指书写方法,更包含“道”的精神追求,如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可谓详矣,故知书道之妙,焕若神明,况乎尽美者矣,故历代称之不绝。”“法书”则指可作为典范的书法作品,如唐代张怀瓘《书断》:“右军(王羲之)真行,多为佳妙,草字势若龙蟠,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可谓详矣,故知法书之妙,焕若神明。”
书法的雅称与敬称,体现了文人对艺术的珍视。“墨宝”是对他人书法作品的敬称,含“墨中之珍宝”之意,如宋代欧阳修《归田录》:“苏子美(舜钦)好饮酒,闻甘美之酒,则忻然忘其忧,其于翰墨,亦然,每作字,必引满饮酒,酒酣,则挥毫淋漓,至于墨满纸,纸满壁,左右顾盼,自以为得志。”后世人称苏舜钦的书法为“墨宝”。“兰亭”则因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书法精品的代称,如唐代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我似鹧鸪鸟,南迁懒北飞,时节是春社,秋千依复垂,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古今同悲,异代同慨。”这里的“兰亭”即指代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为更直观呈现主要书法代称的内涵,以下表格梳理其核心信息:
代称 | 出处/典故 | 核心含义 | 使用场景示例 |
---|---|---|---|
翰墨 | “翰”(毛笔)、“墨”(墨汁) | 泛指书法创作、作品 | 《晋书·王羲之传》:“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 |
墨池 | 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 勤学书法的象征、书法遗迹 | 柳宗元《殷贤戏批书后寄刘连州》:“纸背题诗寄墨池” |
铁笔 | 笔力刚劲如铁 | 形容书法笔力遒劲 | 米芾《书史》:“如铁画银钩” |
龙蛇飞舞 | 笔势如龙蛇腾跃 | 形容草书动态美 | 李白《草书歌行》:“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
书道 | 书法技艺与哲学的统一 | 强调书法的精神内涵 | 张彦远《法书要录》:“故知书道之妙,焕若神明” |
墨宝 | “墨中之珍宝” | 对他人书法的敬称 | 欧阳修《归田录》:“苏子美翰墨,时人称为墨宝” |
这些代称不仅是语言的修饰,更是书法文化精神的载体,它们或凝练技法,或寄托情怀,或承载记忆,共同构建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坐标,让后人得以透过这些雅致的称谓,触摸到千年书法文化的脉搏。
FAQs
Q1:为什么书法有这么多雅致的代称?
A1:书法代称的丰富性源于中华文化的“尚雅”传统与“比德”思维,古人将书法视为“心画”,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修身养性、抒发性情的方式,故需雅称以匹配其文化地位,代称多源于具体物象(如工具、自然)、典故(如勤学故事)或审美感受(如笔势形态),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书法艺术具象化,既便于传播,又增添了文化韵味,体现了“立象以尽意”的哲学思想。
Q2:“丹青”最初指绘画,为何后来也成为书法的代称?
A2:“丹青”本义为绘画颜料(丹为朱砂,青为石青),先秦两汉时多专指绘画,但魏晋南北朝后,随着书画艺术理论的发展,“书画同源”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明确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认为书画在笔墨、线条、气韵等方面共通,加之古代文人常“诗书画”兼修,书画作品常并称陈列,故“丹青”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展,从绘画领域延伸至包含书法的 broader 艺术范畴,成为书画艺术的统称之一,后世沿用中,亦单独作为书法的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