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画家张纯出生于1992年的江南水乡,自幼浸润在传统水墨与市井烟火交织的文化氛围中,她的画室位于北京宋庄,墙上挂着的既有明代沈周的册页复制品,也有自己刚完成的综合材料作品——在生宣基底上,用丙烯晕染出城市天际线的蓝灰色调,其间穿插着红色丝线缝补的老报纸碎片,这种传统与当代的碰撞,成为她艺术创作的鲜明印记,张纯的创作以“记忆的重构”为核心,试图通过绘画连接个体经验与集体历史,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寻找恒久的精神坐标。
艺术启蒙与教育背景
张纯的绘画启蒙始于祖父的书房,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她常趴在案头看祖父研墨运笔,看墨汁在宣纸上晕开的瞬间,仿佛能看见时间的形状,小学时,她临摹《芥子园画谱》,对山水画中的“皴法”着迷,觉得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里藏着山水的呼吸,中学阶段,她接触到西方素描与色彩,开始尝试用炭笔勾勒校园里的老槐树,用油画棒表现江南雨季的朦胧,这种双轨并行的学习经历,为日后艺术语言的融合埋下伏笔。
2010年,张纯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当代水墨名家田黎明,本科期间,她系统研习传统山水画技法,临摹过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全貌,也尝试在课堂上将手机拍摄的街角照片融入小品创作,2014年,她的毕业创作《旧巷新语》以家乡拆迁的老巷为题材,用青绿山水的设色方式描绘断壁残垣,局部拼贴老房子的瓦片拓片,获得学院毕业创作金奖,2017年,她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攻读纯艺术硕士,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观展经历中,她发现西方当代艺术对“材料语言”的探索与中国传统“笔墨精神”存在内在共鸣,这促使她开始探索综合材料绘画的可能性。
艺术风格与创作理念
张纯的艺术风格以“水墨为基,材料为翼”,打破传统绘画的媒介边界,她的作品常以“记忆场域”为主题,通过拼贴、拓印、装置等手法,将个人记忆与时代符号交织,在技法上,她保留了传统水墨的“墨分五色”,却颠覆了其“计白当黑”的留白逻辑——她用大量“负形”构建画面,比如在《城市褶皱》系列中,用浓墨勾勒钢筋水泥的轮廓,却在“空白处”贴上透明的亚克力薄片,让观者透过“虚空”看见背后的肌理,隐喻现代都市中人与空间的疏离关系。
她的创作理念可概括为“三重对话”:与传统对话,如《二十四节气·雨水》中,她将宋代马远的《水图》笔法与气象学数据图表结合,用干湿浓淡表现降雨量的变化;与现实对话,如《口罩日记》系列,用医用纱布与水墨混合创作,记录疫情期间的集体情绪;与自我对话,如《记忆拼图》系列,将童年照片、票根、日记纸碎片拼贴在画布上,用朱砂色块涂抹关键记忆节点,试图在混乱中重建秩序,张纯曾说:“我不追求‘像’,而是要让画成为记忆的容器,让观众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代表作品解析
张纯的创作生涯中,有几个关键作品值得关注,2020年的《回响》是她首个大型综合材料装置,由12幅水墨拼贴画组成,每幅画背景是她外婆的老照片,前景用钢丝网覆盖,钢丝网上缠绕着红色的毛线,形成“记忆之网”,这件作品源于外婆去世后,她整理遗物时发现的外婆的针线笸箩——那些缠绕的毛线让她想起外婆的唠叨,而老照片则定格了逝去的时光,作品在“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展出时,不少观众在画前驻足,称“仿佛看见了自己与祖辈的连接”。
2022年的《生长》系列则转向生态议题,她用银杏叶、梧桐叶标本作为“画笔”,蘸取天然矿物颜料在宣纸上拓印,叶脉的纹路与水墨的晕染形成有机的线条,画面中穿插着用回收塑料瓶剪成的“花朵”,形成“自然与人工”的共生关系,该系列中的《共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评论家认为它“以温柔的方式揭示了当代生态的脆弱与坚韧”。
社会影响与未来展望
作为青年艺术家的代表,张纯的创作已引起广泛关注,她的作品曾在北京、上海、伦敦、纽约等地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英国V&A博物馆等机构收藏,2023年,她获得“亚洲艺术新锐奖”,评委会评价她“以东方美学为根,用当代语言重构记忆,为传统水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除了创作,她还积极参与公共艺术项目,如在浙江安吉的“艺术乡村”计划中,带领村民用老竹片、旧农具创作壁画,让艺术真正走进生活。
对于未来,张纯计划启动“记忆地图”项目,用五年时间走遍中国百个即将消失的传统村落,通过绘画、影像、口述史记录这些地方的集体记忆,并举办巡回展览,她曾说:“艺术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呼吸。”这种对艺术社会性的坚守,让她的创作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重要展览与获奖年表
时间 | 展览/获奖名称 | 地点 | 备注 |
---|---|---|---|
2014 |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展(金奖) | 杭州 | 作品《旧巷新语》 |
2018 | 伦敦青年艺术家双年展 | 伦敦 | 个展《记忆碎片》 |
2020 |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 北京 | 作品《回响》参展 |
2022 | “水墨中国”当代艺术展 | 上海 | 作品《共生》被收藏 |
2023 | 亚洲艺术新锐奖 | 香港 | 获奖作品《生长》系列 |
代表作品一览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份 | 媒介 | 核心主题 |
---|---|---|---|
《旧巷新语》 | 2014 | 纸本水墨、瓦片拓片 | 城市化中的记忆留存 |
《回响》 | 2020 | 水墨拼贴、钢丝网、毛线 | 个体与家族的记忆连接 |
《共生》 | 2022 | 标本拓印、回收塑料、水墨 | 自然与人工的生态对话 |
《节气密码》 | 2023 | 数字水墨、动态投影 | 传统时间观念的当代转化 |
相关问答FAQs
Q1:张纯的艺术创作中如何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A1:张纯的融合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材料上,以传统水墨、宣纸为基底,融入丙烯、亚克力、回收材料等当代媒介,如在《口罩日记》中用医用纱布与水墨混合,增强画面的肌理感与时代性;二是技法上,保留“皴擦点染”的传统笔法,却结合西方拼贴、装置等手法,打破二维平面的限制;三是主题上,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转化为对现代都市、生态等议题的思考,如《节气密码》用宋代山水笔法表现气象数据,让传统时间观与科学数据对话,形成古今互文的张力。
Q2:作为青年画家,张纯认为当代艺术创作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A2:张纯曾在访谈中提到三个核心素养:一是“根的自觉”,即深入了解自身文化传统,她认为“没有根的当代是无源之水”,因此她坚持研习传统画论,从《林泉高致》中汲取构图灵感;二是“眼的敏锐”,即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力,她常带着速写本走街串巷,记录市井百态,认为“艺术家的眼睛要像摄像机,也要像显微镜,既能看见宏大叙事,也能捕捉微小情绪”;三是“手的开放”,即不拘泥于单一媒介,敢于尝试新技术,她近年探索数字水墨,用编程生成动态线条,让绘画“活”起来,这种“守正创新”的态度,正是她对青年创作者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