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陶勤,195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自幼浸润于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少时便显露出对笔墨丹青的敏锐感知,其父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画家,家中常备笔墨纸砚,陶勤幼时便涂鸦不辍,常以院中花木、远山近水为题,虽笔触稚嫩,却已见章法雏形,及长,拜入浙派名家陆俨少门下,系统研习山水画与书法,后又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深造,遍临历代碑帖与名画,艺术根基日渐深厚,逐渐形成“雄浑中见秀逸,古朴中藏灵动”的独特艺术风貌。
陶勤的艺术创作,以书法为骨,绘画为魂,二者相得益彰,其书法早年浸淫于颜真卿的雄浑厚重与王羲之的飘逸俊秀,后融入汉隶的朴拙与魏碑的方劲,形成“碑帖融合、行草见长”的风格,运笔时,中锋侧锋互用,提按转折间充满节奏感,线条如锥画沙、屋漏痕,既力透纸背,又富有弹性,所作行书,结字奇正相生,章法疏密有致,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不失金石味,观其书作,如观高山流水,起伏跌宕中见性情,正如其自述:“书法当以‘写’为魂,心手相应,方能字如其人。”
绘画方面,陶勤尤擅山水与花鸟,山水画取法宋元,上溯五代荆关,下及明清石涛、石溪,注重“师古人更师造化”,他遍游名山大川,常携笔墨于黄山、雁荡、富春江畔写生,将传统笔墨与自然实景熔于一炉,其山水画多取高远、深远构图,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笔墨上或用披麻皴表现山石的肌理,或用米点皴描绘江南烟雨,意境苍茫而空灵,代表作《溪山清远图》,以淡墨勾勒远山,浓墨点染近树,中景留白处似云似水,营造出“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境;而《富春山居新图》则融入现代审美,构图更为大胆,色彩在传统水墨基础上略施赭石花青,既延续了黄公望的笔墨精神,又展现出时代气息。
花鸟画方面,陶勤以写意为主,兼工带写,他笔下的梅兰竹菊,既承袭文人画的清雅,又注入鲜活的生命力,画梅,枝干苍劲如铁,花朵用没骨法点染,红梅艳而不俗,白梅清冷孤高;绘兰,叶如剑出鞘,花若幽谷佳人,笔简意足;写竹,浓淡相间,随风摇曳,尽显“虚心劲节”之品格,其花鸟画不拘泥于形似,重在“神韵”二字,常题以自作诗句,诗书画印相映成趣,如《墨荷图》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书入画,荷梗挺拔,荷叶舒展,墨色浓淡间尽显荷之高洁。
陶勤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其对传承与创新的坚守,他常说:“传统是根,创新是魂,无根之木难以成林,无魂之艺难传久远。”数十年来,他不仅潜心创作,更致力于书画教育,曾任浙江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培养众多后学,其弟子多活跃于当代书画界,出版有《陶勤书画集》《笔墨问道——陶勤的艺术世界》等著作,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多家机构收藏。
以下为陶勤艺术年表(部分):
年份 | 重要事件 |
---|---|
1955年 | 出生于浙江杭州,父为文人画家,启蒙书画。 |
1973年 | 拜入陆俨少门下,系统学习山水画与书法。 |
1980年 | 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师从陆维钊、沙孟海等名家。 |
1985年 | 首次个人书画展在杭州举办,引起关注。 |
1992年 | 作品《溪山清远图》获全国中国画展银奖。 |
2000年 | 赴日本东京举办个展,作品被东京艺术博物馆收藏。 |
2010年 | 出版《陶勤书画集》,被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
2020年 |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墨韵匠心——陶勤书画回顾展”,展出代表作60余幅。 |
相关问答FAQs
Q1:陶勤的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对传统碑帖有哪些独到的理解?
A1:陶勤的书法风格是在长期临摹与实践中形成的,他早年以颜真卿《多宝塔碑》筑基,得其雄浑;后临王羲之《兰亭序》,悟其飘逸;再研《张迁碑》《龙门二十品》,取其方劲朴拙,他认为“碑帖非对立,而是互补”,碑的骨力与帖的韵致结合,方能“刚柔并济”,他特别强调“以书入画”,主张书法线条需有“屋漏痕”“折钗股”的质感,方能赋予绘画以笔墨精神。
Q2:作为书画家,陶勤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对初学者有何建议?
A2:陶勤认为“传统是创新的土壤,创新是传统的生命”,他主张“先守正,后创新”,初学者必须临摹经典,打牢笔墨与章法基础,方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他常以“学书如登山,需先循径而上,方能览尽众山”比喻学习过程,反对盲目求新、舍本逐末,他建议初学者从楷书入手,再行草、隶篆,绘画则从工笔写生开始,逐步过渡到写意,在继承中寻找个人语言,方能在艺术之路上走稳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