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艺术的漫长演进中,字形结构的“扁”与“长”始终是塑造风格的重要维度,所谓“很扁的书法”,并非独立的书体分类,而是特指那些以横向取势为核心、字形呈现明显扁宽特征的书写风格——其横画舒展如翼,竖画内敛如柱,整体打破纵向挺拔的常规,在铺张与凝练间形成独特的视觉张力,这种风格植根于实用书写的需求,又在艺术家的手中升华为承载时代精神的美学符号,尤以汉隶为巅峰,后世书家亦不断从中汲取灵感,拓展其表现边界。
追溯“很扁的书法”的源头,需从汉字形体的演变说起,甲骨文、金文时期,字形尚未完全规范,大小参差,但已显露出横向排列的倾向,至秦代,小篆统一文字,字形修长,横平竖直,尚无“扁”意,伴随日常书写需求的增加,秦隶(古隶)应运而生——为提高书写效率,书者将小篆的圆转线条改为方折,纵向笔画缩短,横向笔画拉长,竹简、木牍的狭长载体更强化了这一趋势:横向书写时,字形若过于修长,既占空间又易歪斜,而“扁化”则能兼顾辨识度与便捷性,到了汉代,隶书成熟,“蚕头燕尾”的笔法与“横平竖直”的结构进一步定型,字形彻底走向“扁方”,东汉碑刻如《曹全碑》《乙瑛碑》等,字字如扁方印章,横向波磔舒展,间距疏朗,既符合汉代“铺张”的审美风尚,也体现了汉代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气象——这种“扁”,已不仅是书写习惯的产物,更成为时代精神的视觉注脚。
“很扁的书法”的艺术魅力,首先体现在结构上的“横张纵敛”,以隶书为例,其字形多呈“扁梯形”,上紧下松,左右对称或略有欹侧,如“三”字三横等距,横长竖短;“口”字上下压缩,横向拉伸,形成“扁口”特征,这种结构打破了楷书“中宫收紧”的常规,使字形在稳定中蕴含动势,笔法上的“波磔之美”是其灵魂,横画起笔时“蚕头”浑圆,行笔中锋用笔,收笔时“燕尾”轻挑,形成一波三折的韵律;竖画则多作“垂露”或“悬针”,短而劲挺,与横画的舒展形成对比,章法上,扁势书法多“字疏行密”,字距大于行距,横向留白开阔,纵向行气紧凑,整体如列阵排兵,既整齐有序,又疏密有致,审美层面,它摒弃了“秀逸”“婉约”的阴柔之美,转而追求“古拙”“厚重”的阳刚之气——汉隶的扁势,是雄浑汉风的缩影;金农漆书的扁势,则是奇崛个性的张扬,二者虽时代不同,却都以“扁”为媒,传递出超越形式的精神力量。
谈及“很扁的书法”,汉代碑刻是绕不开的高峰。《曹全碑》(东汉)为汉隶代表作之一,其字形扁平秀美,笔画圆润流畅,横画波磔自然,如“柔中带刚”的仕女,既有庙堂之雅,又不失民间之趣;《张迁碑》(东汉)则与之相反,字形方扁古拙,笔画方劲如铁,横画粗壮,竖画细挺,呈现出“雄强朴茂”的气象,被誉为“汉隶中的金石气典范”,除了汉隶,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以“漆书”独步书坛——他取法汉碑与魏碑,将字形压缩为扁方,横画粗如刷漆,竖画细如钢丝,转折处多呈直角,既古拙又极具装饰性,如《相鹤经》册,字字如“扁铁铸成”,充满奇崛的个性张力,明代王铎的行书虽以连绵著称,但偶将字形压扁,如《赠张抱一行书卷》中“山”“水”等字,横向拉宽,纵向压缩,在行草的流动中注入隶书的扁势,形成“奇正相生”的视觉效果。
要写出“很扁的书法”,需从结构、笔法、章法三方面入手,结构上,需“横展纵收”:横向部件(如左右结构的“林”“朋”)尽量拉开距离,纵向部件(如上下结构的“立”“昌”)压缩高度,使字形整体呈“扁”而非“方”;笔法上,横画要突出“波磔”,起笔藏锋,中锋行笔,收笔时稍顿后向右上方挑出,形成“燕尾”;竖画则宜短不宜长,以“悬针”或“垂露”收笔,避免纵向拉伸,章法上,注意“字距大于行距”,横向留白要开阔,纵向行气要紧凑,通过疏密对比强化扁势节奏,初学者可先临摹汉隶(如《曹全碑》)掌握基础,再尝试金农漆书等风格,逐步形成自己的扁势语言。
不同书体扁势特点对比
书体 | 代表作品 | 字形特点 | 笔法特点 | 审美风格 |
---|---|---|---|---|
篆书 | 秦《泰山刻石》 | 修长偶有扁势,横平竖直 | 线条匀称,圆转流畅 | 端庄典雅 |
隶书 | 汉《曹全碑》 | 扁方秀美,左右舒展 | 蚕头燕尾,波磔灵动 | 飘逸典雅 |
隶书 | 汉《张迁碑》 | 方扁古拙,笔画方劲 | 横粗竖细,转折方硬 | 雄强朴茂 |
漆书 | 清金农《相鹤经》 | 极度扁方,横粗竖细 | 直折少弧,如刷如漆 | 奇崛拙朴 |
行书 | 明王铎《赠张抱一行书卷》 | 偶有扁势,连绵中见横向拉伸 | 方圆结合,连断有致 | 奇崭流动 |
相关问答FAQs
问:很扁的书法是不是只有隶书有?如果不是,还有哪些书体会出现扁势?
答:并非只有隶书,虽然隶书是扁势最典型的代表,但其他书体中也存在扁势特征,如篆书中,秦《泰山刻石》为统一小篆,字形修长,但部分石籀文或秦隶早期字形已有扁化倾向;行书中,明代王铎、清代傅山等书家为追求变化,常将字形压扁,与连绵的行笔形成对比;现代书法创作中,书家甚至将楷书、草书“扁化”,形成新的风格,可见,“扁”是一种结构处理手法,可广泛应用于不同书体。
问:初学者练习“很扁的书法”,需要注意避免哪些常见问题?
答:初学者易犯三方面错误:一是“过扁失形”,为追求扁势过度压缩纵向,导致字形比例失调,如“日”字写成扁方形,失去“日”的辨识度;二是“波磔过度”,隶书横画的波磔需自然含蓄,若刻意挑出过尖,会显得轻浮;三是“结构松散”,扁势书法讲究“横展纵收”,若横向部件过度拉开,上下结构脱节,字形会显得松垮,建议先临摹汉隶掌握“扁中见稳”的结构,再逐步调整波磔与疏密,避免为“扁”而“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