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196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中国画家,尤以山水画见长,其作品融合宋元传统笔墨与现代表达,在当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早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陆俨少、童中焘等名家,深得传统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精髓,毕业后长期游历名山大川,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同时研习古代画论与西方艺术理论,逐渐形成“浑厚苍润、气韵生动”的个人艺术风格。
陈默的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初为传统研习期,临摹《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等经典,注重笔墨基本功训练,以“四王”及黄宾虹画法为根基,追求“以书入画”的线条质感,90年代中期至2010年为探索创新期,在传统基础上融入构成意识与色彩表现,尝试将西方印象派的光影处理与中国画的“墨分五色”结合,创作出《烟江叠嶂》《暮色苍茫》等系列作品,开始引发关注,2010年至今为风格成熟期,形成“写意与工笔结合、具象与抽象相融”的独特面貌,作品多取材江南山水与西部高原,既有南方的温润灵动,又有北方的雄浑壮阔,代表作《云岭新居》《河山入梦》等屡获国家级展览奖项。
其艺术风格在不同时期呈现出鲜明特点,可通过以下表格梳理:
时期 | 风格特点 | 笔墨特点 | 题材侧重 |
---|---|---|---|
传统研习期(80-90年代初) | 深耕传统,追求笔墨纯粹 | 中锋用笔为主,线条遒劲,墨色层次分明 | 江南小景、仿古山水 |
探索创新期(90年代中-2010) | 融合中西,强化视觉张力 | 破墨、泼墨并用,色彩明快,构图疏密有致 | 烟云变幻、暮色山水 |
风格成熟期(2010至今) | 写意工笔结合,意境深远 | 积墨与破墨结合,墨色浑厚,线条灵动 | 江南山水、西部高原、都市新景 |
代表作品《云岭新居》创作于2015年,取材云南丽江高原,画面以积墨法层层叠叠表现山石的肌理,近景用写意笔法勾勒村舍与梯田,远景则以淡墨渲染云雾,营造出“可居可游”的理想境界,作品既延续了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法”构图,又通过现代构成意识强化了空间的纵深感,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银奖。《河山入梦》系列则聚焦黄河流域,以粗犷的线条与浓烈的墨色表现黄土高原的苍茫,融入红色元素象征时代精神,体现画家对家国情怀的诠释。
艺术成就方面,陈默的作品先后入选“全国中国画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重要展览,并获“黄宾虹美术奖”“徐悲鸿艺术奖”等荣誉,其画作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出版有《陈默山水画集》《笔墨当随时代——陈默的艺术实践》等专著,作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他还致力于中国画教育,在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培养了一批青年画家,推动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
陈默以“守正创新”为创作理念,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开辟了山水画的新境界,他的作品不仅是自然山水的艺术再现,更是文化精神的当代诠释,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FAQs
陈默的绘画创作中如何体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解答:陈默的传统融合体现在对宋元以来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继承,如中锋用笔、墨分五色等技法;创新则表现为将西方艺术的构成、色彩观念与中国画的意境营造结合,例如在《烟江叠嶂》中,他既保留传统“高远”构图,又通过印象派式的光影处理增强画面层次,形成“既有笔墨筋骨,又有时代气息”的独特风格。
他的哪幅作品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为什么?
解答:《云岭新居》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该作品完美融合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技法上,以积墨法表现山石厚重,写意线条勾勒村舍,体现“书画同源”;构图上,结合“三远法”与现代构成,强化空间张力;意境上,既有传统山水画的“天人合一”,又融入对当代人居环境的思考,是陈默“写意工笔结合、传统精神现代表达”理念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