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光,1956年生于河北保定,自幼浸润于传统文化氛围,七岁临池学书,师从当地书法家李文田,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系统深造,受教于欧阳中石、沈鹏等书法大家,四十余载笔耕不辍,主攻楷书、行书,兼及隶书、篆书,以“植根传统、守正创新”为艺术圭臬,形成了“雄、秀、逸、雅”的独特书风,成为当代书坛兼具传统功力与时代精神的代表性书家之一。
赵金光的书法艺术,以传统为根基,深研晋唐宋元经典,博采众长而自成一格,其楷书取法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险峻峻挺与柳公权《玄秘塔碑》的骨力遒劲,结字端庄方正,笔画精到严谨,起笔收笔一丝不苟,转折处圆融遒劲,既有唐楷的法度森严,又不失灵动之气,如楷书作品《心经》,通篇笔画匀称,结字疏密得当,在端庄中见飘逸,于严谨中显灵秀,尽显楷书“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美学特质,行书则以“二王”为宗,融合米芾“刷字”的率意与苏轼丰腴跌宕的笔意,用笔方圆兼备,线条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章法上注重虚实相生、疏密得当,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天成,其行书作品《赤壁赋》,单字结体欹正相生,行气贯通,笔势开合有度,既保留了“二王”书风的雅逸,又融入了当代审美的视觉张力,展现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追求,隶书则溯源《曹全碑》的秀逸与《张迁碑》的朴拙,参以汉简笔意的率真,笔画厚重而不失灵动,波磔分明而富有变化,结字扁方古朴,既有汉碑的端庄大气,又具简牍的率真趣味,如《汉柏图题跋》,笔画沉雄,结字茂密,尽显隶书“蚕头燕尾”的经典之美与朴茂厚重的金石气息。
在艺术创作中,赵金光始终强调“技进乎道”,认为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文化精神与个人修为的体现,他注重“字外功”的积累,广泛涉猎诗词、文论、哲学,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之趣融入书法创作,使作品既有形式的优美,更有内涵的深邃,其书法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并获奖,如全国第四届正书展一等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首届“兰亭奖”创作奖等,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同时有多部书法集、技法著作出版,如《赵金光书法作品集》《楷书技法解析》《行书创作谈》等,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与实践范例。
作为书法教育家,赵金光深耕讲坛三十余年,先后任教于河北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人才,他主张“技道双修”,提出“临帖以溯源,创作以通变”的教学理念,强调传统技法的扎实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教学中,他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审美取向,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在传统基础上寻求突破,其创办的“金光书法工作室”,通过面授、网络课程、公益讲座等多种形式,普及书法教育,累计学员逾万人,为推动书法艺术的全民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还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曾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地举办个展与学术讲座,向世界展示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艺术的对话与融合。
作品名称 | 书体 | 创作年代 | 艺术特点 |
---|---|---|---|
《赤壁赋》 | 行书 | 2018年 | 行气连贯,笔势开合有度,结字疏密相间,融合“二王”雅逸与米芾率趣 |
《心经》 | 楷书 | 2020年 | 笔画精严,结字匀称端庄,端庄中见灵动,尽显楷书法度之美 |
《汉柏图题跋》 | 隶书 | 2015年 | 笔画厚重,波磔分明,结字扁方古朴,融合汉碑与简牍意趣 |
赵金光的书法艺术,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鲜明的个人风格与强烈的人文关怀,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他不仅以笔墨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以教育与实践推动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重要桥梁,其作品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与时代审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FAQs
问:赵金光书法的“碑帖融合”体现在哪些具体技法上?
答:赵金光的“碑帖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笔上,将碑学的“方笔”与帖学的“圆笔”相结合,如楷书中既有欧柳的方折峻挺,又融入王羲之的圆转灵动,形成刚柔并济的笔意;二是结字上,融合碑学的“拙朴”与帖学的“秀逸”,如隶书在汉碑扁方结字的基础上,加入简牍的率真变化,使字形既古朴又生动;三是章法上,借鉴碑学的“茂密”与帖学的“疏朗”,通过虚实对比、疏密穿插,增强作品的视觉节奏感,既保留了碑学的厚重感,又兼具帖学的雅逸之气,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对传统书法美学的深度理解与创造性转化,使作品既有传统的根脉,又有时代的气息。
问:初学者学习赵金光书法应如何选择入门书体?
答:初学者学习赵金光书法,建议从楷书入手,再逐步过渡到行书与隶书,具体路径如下:第一步学楷书,可先临摹其《心经》《九成宫醴泉铭临本》等作品,重点掌握笔画的基本技法(如横、竖、撇、捺的写法)和结字的规律(如中宫收紧、主笔突出),培养对法度的敬畏之心;第二步学行书,在楷书基础上,临摹其《赤壁赋》《兰亭序临本》等行书作品,重点练习行气的连贯与线条的节奏感,理解“行草相间、疏密有致”的章法特点;第三步学隶书,可临摹其《汉柏图题跋》《曹全碑临本》等作品,掌握“蚕头燕尾”的笔画特征与扁方结字的古朴韵味,学习过程中,需注意“先求平正,再追险绝”,避免急于求成,同时多读其书法理论文章,理解其创作理念,做到“技道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