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妙石,当代艺术界一位将传统笔墨与当代审美熔铸一炉的探索者,其以“石”为核心的艺术创作,既承续了中国文人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精神内核,又以独特的视觉语言赋予了“石”这一古老意象以当代的生命力,他的艺术世界,是笔墨与石魂的交响,是传统与创新的共舞,更是东方哲学在画纸上的具象呈现。
妙石出生于江南一个书画世家,自幼浸润在笔墨丹青的氛围中,祖父擅画山水,父亲精于书法,耳濡目染之下,他对“书画同源”的理解早已超越技法层面,深入到文化基因的传承,少年时,他遍临《芥子园画谱》《石涛画语录》,对传统山水画的皴法、构图烂熟于心,却并未止步于模仿,弱冠之年,他负笈北上,于美术学院系统研习西方艺术理论与当代艺术思潮,这种“南墨西彩”的交叉经历,为他日后的艺术突破埋下伏笔,真正让他确立艺术方向的,是十余年前的一次黄山写生——在黄山的奇峰怪石间,他顿悟“石不仅是山水之骨,更是天地之骨,历史之骨,人心之骨”,自此,“石”成为他艺术创作唯一的、也是永恒的主题,他自称“石痴”,以石为师,以石为友,以石为魂,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石韵”探索之旅。
妙石的书画,首先以笔墨的“骨力”震撼人心,他深谙书法用笔之于绘画的重要性,作画时以书入画,每一笔线条都如“屋漏痕”“折钗股”,既有力度又有韧性,表现石的嶙峋轮廓,他多用中锋勾勒,线条刚劲而不失弹性,如刀斫斧劈,却又暗含内敛的张力;刻画石的肌理纹理,则侧锋、逆锋兼用,皴法融合了斧劈皴的刚硬、披麻皴的温润,甚至自创“石皴”——以短促、密集的笔触模拟风化后的石面质感,墨色在干湿浓淡间层层叠加,形成“石有三面”的立体效果,观其画石,远观气势磅礴,如巨岳临空;近看笔墨精微,如石纹历历,这种“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处理,既传统又现代,让静态的石有了呼吸般的生命感。
在色彩运用上,妙石突破了传统水墨文人画的单一色调,大胆融入青绿、金箔、赭石等矿物颜料,却又不失水墨的雅致,他的《太初石韵》系列,以水墨为基底,石的暗部施以淡青,明部点缀薄赭,再以金箔勾勒石缝间的脉络,墨色与色彩相互映衬,既保留了水墨的“玄”与“素”,又增添了色彩的“华”与“贵”,营造出“石如玉,玉如德”的温润与崇高感,这种“水墨为体,色彩为用”的理念,让传统青绿山水的明丽与文人水墨的空灵在他笔下实现了和解,也赋予了“石”超越自然属性的象征意义——它不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承载天地灵气、人文精神的“有德之物”。
妙石的“石”主题创作,并非对自然山石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心灵过滤与艺术重构的“心象之石”,他将园林石、太湖石、灵璧石、甚至戈壁石的形态特征提炼、融合,创造出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象,他的《皱、透、漏、丑》系列,正是对“石之美学”的极致诠释:“皱”以皴法表现石皮的苍劲,“透”以留白与线条穿插模拟石孔的通透,“漏”以虚实相生的构图表现石体的灵动感,“丑”则以奇崛的造型打破常规审美,在“丑”中见“真”。《丑石图》尤为典型:画中石体歪斜,石孔怪诞,线条扭曲,却于不完美中透出一种倔强的生命力,题跋“石以丑为美,人以直为贤”,将石的品格与人格精神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文人“托物言志”的传统。
除了单体石的刻画,妙石也擅长以“石”构建宏大场景。《石魂》系列以巨幅形式呈现,数十块形态各异的石体错落叠加,如史前巨阵,又如现代雕塑,构图上打破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法”,采用俯视与平视结合的视角,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空间张力,这些“石阵”中,他甚至融入了装置艺术的思维,在宣纸背后裱裱薄木片、麻布,让石体在平面上产生浮雕般的肌理,实现了“平面绘画”与“立体空间”的跨界融合,这种尝试,让传统书画从“案头清玩”走向“公共艺术”,也让“石”这一意象从自然景观升华为文化符号,承载着对时间、历史、文明的思考。
妙石的艺术理念,可概括为“以石观心,以艺载道”,他认为,石之“坚”对应人格之“刚”,石之“稳”对应处世之“和”,石之“拙”对应艺术之“真”,在他的工作室,常年摆放着从各地收集的奇石,每一块都有故事——有从黄河滩捡来的卵石,被水流磨去了棱角,却透出温润;有从黄山背来的石片,刻满风霜,却依旧挺立,这些石头不仅是他的“模特”,更是他的“老师”,他曾说:“画石十年,方知石非石,乃天地之心,乃岁月之痕,乃我之魂。”这种将自我与自然、与历史相融的创作态度,让他的作品超越了技法的层面,有了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
多年来,妙石的艺术探索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致力于传统书画的当代转化,他开设“石韵研习班”,鼓励学员从“观石”到“品石”再到“画石”,在观察自然中体悟“天人合一”的哲学;他策划“石与当代艺术”展览,邀请雕塑家、装置艺术家、书法家共同探讨“石”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可能性;他还出版《妙石石谱》《画石十讲》,系统归纳自己画石的心得,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公共知识,这些努力,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传统书画的魅力,也让“妙石石韵”成为当代艺术界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以下为妙石艺术特点的简要梳理:
艺术维度 | 具体表现 | 代表技法/作品 |
---|---|---|
题材选择 | 以“石”为核心,涵盖园林石、山石、抽象石,赋予石人文精神与哲学内涵 | 《丑石图》《太初石韵》《石魂》系列 |
笔墨语言 | 以书入画,中锋勾勒轮廓,侧锋皴擦肌理,融合斧劈皴、披麻皴,自创“石皴” | 线条刚劲如“折钗股”,皴法密集如“风化痕”,墨色干湿浓淡叠加 |
色彩运用 | 水墨为体,融入青绿、金箔、赭石等矿物颜料,雅致与明丽并存 | 《太初石韵》(水墨+青绿+金箔)、《松荫听石》(水墨+薄赭) |
构图理念 | 打破传统“三远法”,俯视与平视结合,营造空间张力;单体石“以小见大”,石阵“以繁胜简” | 《石魂》(巨幅石阵,俯视构图)、《皱透漏丑》(单体石,平视特写) |
精神内核 | “以石观心,托物言志”,石的“坚、稳、拙”对应人格之“刚、和、真” | 《丑石图》(“石以丑为美”)、《石魄》(“石如玉,玉如德”) |
相关问答FAQs
Q1:妙石的“石”主题创作与传统文人画中的“石”(如米芾拜石、郑板桥画石)有何不同?
A1:传统文人画中的“石”多作为山水画的附属元素或人格象征,侧重“写意”与“抒情”,例如米芾拜石是“石痴”的人格投射,郑板桥画石强调“瘦、透、漏”的审美趣味,笔墨相对简练,而妙石的“石”是绝对主体,他不仅继承“以石喻德”的传统,更通过现代构图、材料创新(如金箔、麻布)与跨媒介融合(如装置思维),赋予石“时间性”“空间性”与“公共性”,他的石不仅是“心中的石”,更是“时代的石”,既有文人的风骨,又有当代艺术的视觉冲击力与哲学思考。
Q2:妙石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笔墨”与“当代创新”?是否担心过度创新会失去书画的“根”?
A2:妙石认为,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一体两面”,他的“根”始终是中国书画的笔墨精神与哲学底蕴——笔法的“屋漏痕”、墨法的“五色晕”、构图的“虚实相生”,这些传统技法是他创作的“底色”;而“创新”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破界”:比如用西方构成主义的“几何感”重构石的形态,用装置艺术的“材料语言”丰富画的肌理,用当代艺术的“观念性”深化石的精神内涵,他常说:“守根不是守旧,创新不是无源,笔墨是‘技’,载道是‘艺’,唯有‘技’进乎‘道’,传统才能在当代活起来。”他始终以“石”为锚点,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石的“骨气”与“文气”从未消解,这正是他平衡传统与创新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