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闇(1889年—1959年),原名于照,字非闇,号闲人、非厂,山东蓬莱人,生于北京,是近现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标志性人物,他早年以新闻工作为业,曾任《北京晨报》美术编辑,后因对传统绘画的痴迷,毅然投身丹青,专攻工笔花鸟,兼擅书法、篆刻,成为“京派”绘画的重要代表,其艺术生涯跨越晚清、民国与新中国三个时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推动工笔花鸟画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被誉为“当代工笔花鸟画第一人”。
于非闇的艺术成长,根植于对传统的深度研习,他早年广泛临摹古代名迹,从五代黄筌的“富贵体”到宋代院体画的精细,再到明代陈洪绶的奇崛、清代恽寿平的淡雅,皆下过苦功,尤其对宋代院体画,他不仅临摹其形,更体悟其“格物致知”的精神——为画牡丹,他遍植品种,观察其晨昏开落;为画禽鸟,他细察羽翼纹理,甚至请教鸟类专家,这种“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双重修炼,为他奠定了坚实的传统功底,但他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在传统中注入时代气息,他提出“工笔写意化”,即在工笔画的严谨造型中,融入写意画的抒情性与笔墨韵味,使画面既有院体画的精致华美,又不失文人的雅逸之气。
于非闇的艺术风格,以“精工浓艳”与“清雅脱俗”的辩证统一著称,其线条堪称一绝,早年受陈洪绶影响,线条以“铁线描”为基础,后融合“游丝描”的流畅与“钉头鼠尾描”的力度,形成“刚柔相济、力透纸背”的独特笔法,如他笔下的牡丹花瓣,线条圆润饱满,转折处如折钗股般富有弹性;而画禽鸟的羽翼,则以细劲的线条勾勒出层次感,根根分明又整体和谐,在色彩运用上,他突破传统工笔画的“随类赋彩”,吸收民间美术的浓艳与西方绘画的光色原理,创造出“重彩淡彩相结合”的新技法,他善用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颜料,通过多次渲染、罩染,使色彩饱和而不腻,如《红杏山鹂图》中的红杏,以胭脂加藤黄层层晕染,既表现了花朵的娇艳,又透出春光的明媚;而《白玉兰图》则以淡墨勾勒花瓣,略施白粉,清雅如雪,尽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
于非闇的代表作品,既延续了中国花鸟画的“比德”传统,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其成名作《玉兰黄鹂图》(1946年),以玉兰的洁白象征高洁,黄鹂的明丽寓意生机,构图上采用“折枝”法,一枝斜出的玉兰占据画面主体,两只黄鹂立于枝头,一上一下,顾盼生姿,线条上,玉兰花瓣以淡墨勾勒,边缘微卷,似有柔风拂过;黄鹂的羽毛用浓墨点染,喙部以朱砂勾勒,色彩对比鲜明却不失和谐,画中题跋“一枝浓艳露凝香,写于玉山砚斋”,既点明主题,又流露文人情趣,另一幅《牡丹图》(1957年),则展现了他对“富贵气”的新解:牡丹以胭脂、白粉分染,花瓣层层叠叠,富丽堂皇,但背景以淡墨烘染,留白处题“唯有牡丹真国色”,通过“浓”与“淡”、“艳”与“雅”的对比,将牡丹的“国色天香”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些作品既是他个人艺术理念的体现,也成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的经典。
于非闇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创作,更在于理论的归纳与传承,他著有《中国画颜色研究》《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等书,系统梳理了传统工笔画的色彩理论与技法,尤其对矿物颜料的特性、调配方法进行了科学归纳,为后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作为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的创始人之一,他培养了田世光、俞致贞等一批工笔画家,推动工笔画成为新中国美术的重要门类,他还积极参与社会美术活动,1953年参与组织“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万紫千红》,将传统艺术融入时代语境,使工笔花鸟画从书斋走向公共空间。
于非闇的艺术生涯,是传统绘画在现代转型的成功范例,他以“不薄今人爱古人”的胸怀,在坚守工笔画本体的同时,吸收多元素养,使这一古老画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如他所言:“学画之道,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离。”从“合”到“离”,不仅是技法的突破,更是精神的超越——他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紧密相连,使工笔花鸟画成为承载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于非闇艺术分期与代表作品表
时期 | 时间跨度 | 艺术特点 | 代表作品 |
---|---|---|---|
早期探索期 | 1900s-1930s | 以新闻工作为主,绘画自学,风格偏向写意,受陈洪绶影响较大 | 《菊花图》《荷塘清趣》 |
中期成熟期 | 1930s-1940s | 专攻工笔,融合宋院体与陈洪绶,线条精细,色彩浓艳,形成“工笔写意化”风格 | 《玉兰黄鹂图》《红杏山鹂图》 |
晚期巅峰期 | 1950s-1959s | 风格臻于完美,色彩运用更丰富,构图更开阔,融入时代精神 | 《牡丹图》《万紫千红》 |
相关问答FAQs
Q: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与传统宋代院体画有何异同?
A:相同点在于两者均注重“形神兼备”,线条精细,色彩艳丽,追求物象的真实感,不同点在于,宋代院体画更强调“格物致知”的客观性,构图多对称、饱满,色彩以“随类赋彩”为主;而于非闇在继承宋代院体画的基础上,融入了文人画的“写意性”,线条更具书法韵味,构图更灵活,色彩吸收民间美术与西方绘画的光色原理,形成“重彩淡彩相结合”的新风格,更具时代感与主观抒情性。
Q:于非闇除了绘画,还有哪些艺术贡献?
A:于非闇在书法、篆刻、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等领域均有建树,书法上,他擅长瘦金体,融合赵佶的瘦劲与自己的笔意,形成刚健清秀的风格;篆刻上,他取法秦汉印,刀法细腻,印风古朴,美术教育方面,他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培养了一批工笔画家;理论方面,他著有《中国画颜色研究》《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等,系统归纳了传统工笔画的技法与色彩理论,为工笔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他还积极参与新中国美术事业的组织工作,为传统绘画的现代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