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史上,“米”姓最负盛名的名家当属北宋的米芾,其艺术成就与影响力堪称“米氏书法”的代名词,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称“米襄阳”,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他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官至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是宋代“尚意”书风的旗手,其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米芾的书法之路始于家学,幼年随母侍宣仁皇后,有机会临摹内府法书,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功底,他早年学书遍临晋唐,从欧阳询、褚遂良入手,后深研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尤得“二王”精髓,却不止于摹拟,而是“集古字”而“自成一家”,其用笔以“刷字”著称,八面出锋,变化莫测,看似随意,实则笔笔精到,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结字欹侧多姿,体势展蹙有度,既险绝又平稳,打破了唐楷的严整法度,注入了更多个人情感与意趣,章法上,他注重行气贯通,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疏密对比强烈,形成“大小错落、枯润相间”的独特视觉效果。
米芾的书法成就以行书为最,传世作品众多,皆为经典。《蜀素帖》是其行书代表作之一,书于宋哲宗八年(1093年),以蜀地为缣本,笔法精严,意态生动,既有晋人的雅逸,又具宋人的恣肆,被誉为“中华第一美帖”。《苕溪诗帖》则书写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笔法圆劲,气势飞动,字里行间洋溢着文人雅士的闲适与洒脱。《珊瑚帖》以行书为主,夹杂画意,用笔老辣,结字奇崛,体现了米芾“书画同源”的艺术理念。《多景楼诗册》《研山铭》等作品,亦是其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展现了其“沉着痛快”的个人风格。
米芾不仅精于书法,在书法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强调“书必家晋”,主张“晋意唐韵”,反对僵化模仿,提出“字要巧,笔要熟,则俗;字要拙,笔要迟,则奇”的观点,对宋代及后世的书风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著作《书史》《宝章待访录》等,不仅是书法理论的经典,更是研究宋代书画收藏的重要文献。
米芾之子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号懒拙道人,继承家学,书法风格与其父相近,但更为温润含蓄,世称“大米”“小米”,父子合称“二米”,开创了“米氏云山”的独特书风,共同将“米氏书法”推向了历史高峰。
以下为米芾书法艺术特点概览:
方面 | 特点描述 |
---|---|
用笔 | 八面出锋,“刷字”笔法,变化多端,刚柔并济,如“风樯阵马” |
结字 | 欹侧多姿,体势展蹙,险中求稳,打破唐法,强调个人意趣 |
章法 | 错落有致,行气贯通,疏密对比强烈,大小、枯润、虚实结合 |
审美追求 | “沉着痛快”,晋韵与宋意结合,追求自然天成与情感表达的统一 |
代表作品 | 《蜀素帖》《苕溪诗帖》《珊瑚帖》《多景楼诗册》《研山铭》等 |
米芾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米氏风貌”打破了唐代尚法的桎梏,开创了宋代尚意书风的新局面,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作品不仅技法的精湛,更蕴含着文人的精神气质与艺术追求,至今仍为后世书法家所推崇与学习。
FAQs
问:米芾为何被称为“米颠”?
答:“米颠”之称源于米芾狂放不羁的性格与对艺术的痴迷,他举止“颠狂”,不拘小节,如见奇石必拜,称其为“兄”;在书画鉴赏中,常以“真伪”直言不讳,甚至不惜撕毁伪作;在创作中,他不拘泥于传统法度,追求个性表达,这种“颠”实则是他对艺术极致追求的体现,也是其独特艺术个性的写照。
问:米芾的书法与晋唐书法有何区别?
答:米芾书法在继承晋唐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晋代书法尚“韵”,以王羲之为代表,追求自然雅逸、含蓄蕴藉;唐代书法尚“法”,以欧阳询、颜真卿为代表,注重法度严谨、结构端正,而米芾书法则尚“意”,他既汲取晋人的韵味和唐人的法度,又打破其束缚,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与意趣的表达,用笔更加自由奔放,结字更加欲侧多姿,章法更加错落有致,体现了宋代书法“尚意”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