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魂何在?我的书法观如何凝练?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我的书法观,是在笔墨与时光的交错中逐渐清晰起来的,最初接触书法,不过是儿时被父亲按在书桌前,日复一日地描红“永”字八法,那时觉得枯燥,只盼着早点放下毛笔去玩,直到后来偶然看到王羲之的《兰亭序》,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笔触里,藏着山间流水的清音和文人墨客的慨叹,才突然明白:书法从来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心与手的对话,是生命在纸上的痕迹。

我的书法观

技为骨,道为魂:书法的双重维度

书法的第一重境界,是“技”,所谓“技”,是笔法、字法、章法的总和,是书法的“骨架”,笔法上,中锋用笔如锥画沙,侧锋取势如刀斫木,提按顿挫间,笔锋的起承转合藏着千变万化——王羲之写“之”字,二十三个“之”无一雷同,正是笔法的灵动与自由;字法上,结构的疏密、开合、俯仰,如颜真卿《颜勤礼碑》的雄浑方正,结构中正而不失险绝,如山峰般稳重;章法上,行气的贯通、留白的巧思,如怀素《自叙帖》的狂放不羁,字字如珠玉,行行似流水,整幅作品如一曲跌宕起伏的乐章,这些技法,需要通过日复一日的临帖打磨,如同匠人琢玉,唯有反复摩挲,才能让笔尖听心而动。

但书法的第二重境界,是“道”,技法是基础,若无“道”的支撑,技法便成了无根之木,所谓“道”,是情感、意境、文化的流淌,是书法的“灵魂”,王羲之写《兰亭序》,是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雅集中,对“死生亦大矣”的慨叹,笔墨间的温润与悲凉,是他对生命最本真的体悟;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是在“安史之乱”后,面对侄子季明的残骸,悲愤交加的泣血之作,涂抹删改的字迹里,是忠烈之气与骨肉之痛的交织;苏轼写《黄州寒食帖》,是在被贬黄州的困顿中,“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苍凉,笔触的顿挫里,是豁达与无奈的交织,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不仅因为技法的精湛,更因为它们承载了书家的生命体验与时代精神。

书法的“技”与“道”,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没有技法的“道”,是空洞的口号;没有“道”的技法,是僵硬的标本,唯有以技载道,以道统技,才能让笔墨既有筋骨,又有温度。

临帖与创作:在传承中寻找自我

学习书法,绕不开“临帖”二字,临帖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初学书法时,我曾固执地追求“像”,以为把字写得和碑帖一模一样就是成功,却忽略了临帖的本质是“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不仅要察其形,更要拟其神,比如临欧阳询《九成宫》,不仅要模仿其结构严谨、笔画挺拔,更要体会其“险劲之中,自有一种醇厚之气”的端庄;临王羲之《兰亭序》,不仅要模仿其笔画的流畅,更要体会其“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从容。

临帖的过程,是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生”的蜕变,从最初对着碑帖一笔一画地描摹,到逐渐理解古人的用笔规律与结构原理,是“由生到熟”;当技法熟练到可以“背临”“意临”时,便要开始思考如何将古人的笔法融入自己的表达,是“由熟到生”,这个“生”,不是生疏,而是“生面”——在传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创作,则是从“临帖”到“出帖”的跨越,创作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古人笔法的重组与升华,比如写一幅行书作品,可能会用到王羲之的笔法、颜真卿的结构、苏轼的章法,但最终呈现的,是“我”的情感与意境,我曾尝试创作一幅《心经》,初时只是机械地组合临帖时学到的笔画,总觉得平淡无奇,后来静下心来,反复诵读《心经》,体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禅意,于是调整了笔画的节奏:开头用轻快的笔触,如“行云流水”;中间用沉实的笔触,如“磐石安坐”;结尾用渐弱的笔触,如“余音绕梁”,作品完成后,虽仍有不足,但终于感受到了“以我手写我心”的快乐。

我的书法观

心手相合:书法与心性的修行

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修行,古人说“书如其人”,字迹是心性的镜子,练习书法时,需要“凝神静气,心手双畅”——心不静,则笔不稳;心不专,则笔不精,我曾因工作浮躁,临帖时总是心不在焉,字迹也显得潦草凌乱,后来索性放下笔,静坐片刻,待心中杂念渐消,再提笔书写,竟觉得笔尖格外听话,字迹也变得沉稳有力。

书法的修行,也是对耐心的培养,临帖时,一个“永”字可能要写上百遍,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创作时,一幅作品可能要反复修改,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这个过程,是对“慢”的回归——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书法让我们学会等待,等待笔锋的自然生发,等待心性的沉淀,正如苏轼所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书法的“坚忍不拔”,正是对心性的磨砺。

书法的修行,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每一幅碑帖,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每一个笔画,都凝聚着文化的基因,练习书法,不仅是学习技法,更是与传统文化对话的过程,当我临摹《兰亭序》时,仿佛看到王羲之与文人雅士在兰亭流觞曲水;当我临摹《祭侄文稿》时,仿佛看到颜真卿面对侄子的遗骸悲愤不已,这种对话,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同。

守正与创新:当代书法的平衡之道

在当代,书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键盘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手写的习惯;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又在“文化自信”的浪潮中受到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书法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守正”是根本,书法的“正”,是传统的笔法、结构、章法,是书法的核心精神,如果为了创新而抛弃传统,书法便会失去其本质,比如有些所谓的“现代书法”,一味追求“丑”“怪”,却忽略了笔法的法度与文化的内涵,最终只会沦为“江湖字”。

“创新”是出路,书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篆书到隶书,从楷书到行草,书法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当代书法的创新,可以在内容上融入时代元素,比如用书法书写诗词、名言,甚至用书法表达对现代生活的感悟;可以在形式上探索新的载体,比如将书法与绘画、设计结合,创作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更可以在审美上融入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让书法更贴近生活。

我的书法观

但创新的前提是“守正”,唯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让书法既有“古意”,又有“新意”,比如当代书法家王冬龄,他将书法与当代艺术结合,创作出“乱书”等作品,但其作品仍以传统笔法为基础,只是打破了传统章法的束缚,呈现出新的视觉体验,这正是“守正创新”的典范。

相关问答FAQs

问:初学书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第一本字帖?
答:初学书法,建议从楷书入手,楷书结构严谨,是打好基础的关键,选择字帖时,可根据个人审美偏好:喜欢清秀挺拔的,可选欧阳询《九成宫》或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喜欢雄浑厚重的,可选颜真卿《多宝塔碑》或柳公权《玄秘塔碑》,建议选择印刷清晰、注释详细的版本,方便观察笔画细节,初学时不必急于求成,可先从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练起,再逐渐练习偏旁部首和单字,每天坚持30分钟,比偶尔写几小时更有效。

问:书法创作中,如何避免“临帖痕迹过重”,形成个人风格?
答:避免“临帖痕迹过重”,关键在于“入帖”与“出帖”的平衡,临帖时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不仅要模仿字形,更要理解古人的用笔规律与情感表达,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读帖”,即反复品味碑帖的意境与神韵,将古人的笔法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创作时要“以我为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情感,用古人的笔法写自己的感受,比如写一首诗,可以先分析诗的意境,是豪放还是婉约,再选择相应的笔法(豪放用侧锋、快节奏,婉约用中锋、慢节奏),久而久之,个人风格便会自然形成。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著名画家为何常以动物为创作对象?笔下生灵藏着怎样的艺术密码?
« 上一篇 08-25
玉雕翡翠中的悟道意境如何通过图片呈现?
下一篇 » 08-2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