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铃,日本当代画坛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以其对传统日本画的革新性诠释和对自然意象的诗意表达,在国内外艺术界赢得广泛赞誉,本名五铃美和子(1955年生于京都),作为日本画“新古典主义”流派的代表,她的作品既延续了狩野派、光琳派的技法精髓,又融入现代主义的光影处理与哲学思考,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视觉诗学。
五铃出生于京都一个传统和纸制作世家,自幼接触矿物颜料与手工纸张,奠定了深厚的传统技艺基础,1978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系,师从日本艺术院院士加山又造,深受其“写实与抽象融合”理念影响,1980年代初期,她以《山霭》系列崭露头角,将京都周边山川的晨雾与金箔晕染结合,形成独特的“光影岩彩”风格,1990年代,其作品走向国际,先后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2005年获日本艺术院奖,2018年被授予“文化功劳者”称号,成为日本画界获此殊荣的最年轻艺术家之一。
五铃的创作核心是“在传统中寻找现代性”,她认为日本画的精髓在于“物哀”——对自然变迁的细腻感知,以及“幽玄”——超越表象的深层意境,在技法上,她突破传统日本画以线条为主的造型方式,大胆引入西方油画的光影层次,例如在《记忆的铃音》中,她用多层透明矿物颜料叠加,模拟出铃铛在光线下的通透质感,同时以银箔蚀刻出老照片般的斑驳肌理,形成“视觉记忆”的双重叙事,材质上,她坚持使用天然矿物颜料(如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中国的朱砂)和手工和纸,但创新性地将现代合成材料用于基底处理,增强颜料的附着力与色彩饱和度,使画面既有古典的温润,又有现代的鲜明。
她的代表作可分为“自然系列”与“记忆系列”两大主题。《晨雾中的五铃山》(1992)以家乡京都五铃山为蓝本,画面中央以浓淡不一的群青晕染出晨雾,山体轮廓则以金箔勾勒,阳光穿透雾气的效果通过云母粉的薄涂实现,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记忆的铃音》(2005)则突破传统题材,将三只古铜铃置于画面中央,背景是模糊的京都街景,铃铛的金属质感通过银箔与铅粉的混合堆叠呈现,而背景的街景则以水墨淡彩写意处理,形成“近实远虚”的视觉张力,暗喻记忆中“清晰与模糊”的交织。《四季绘卷》(2015)作为对传统绘卷的现代重构,摒弃了传统绘卷的横向叙事,采用四联屏形式,分别以春樱、夏荷、秋枫、冬雪为主题,每屏融入一个现代生活场景(如春樱下的电车、冬雪中的便利店),在传统美学中注入当代生活的温度。
五铃的艺术实践推动了日本画的“现代化转型”,她打破了日本画与西洋画的壁垒,证明传统技法可以承载现代主题,其“光影岩彩”技法被多所艺术院校纳入课程体系,评论家山本健一评价:“五铃的作品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日本画通向21世纪的大门。”她的作品被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京都国立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也成为日本文化外交的重要载体,多次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艺术盛会。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份 | 尺寸 | 材质 | 收藏地/展览地 |
---|---|---|---|---|
《晨雾中的五铃山》 | 1992 | 180×360cm | 矿物颜料、金箔、和纸 | 京都国立博物馆 |
《记忆的铃音》 | 2005 | 120×240cm | 银箔、铅粉、水墨、和纸 | 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 |
《四季绘卷》 | 2015 | 四联各90×180cm | 矿物颜料、合成基底材料 | 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2016) |
《海之诗》 | 2020 | 200×400cm | 青金石、云母粉、金箔 | 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 |
FAQs:
问:五铃的绘画与其他日本画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五铃的独特性在于她对“传统与现代的辩证融合”,与东山魁夷的“静观自然”不同,她更注重自然与记忆的互动;与平山郁夫的“宗教性宏大叙事”相比,她聚焦于日常物象的诗意转化;技法上,她突破了日本画以线条为主的局限,将油画的光影层次与岩彩的质感表现结合,形成既有东方韵味又有国际视觉语言的风格。
问:初学者如何欣赏五铃的作品?
答:初学者可从“材质感知”与“意象解读”两方面入手,首先观察画面材质:矿物颜料的厚重感、金箔/银箔的反光、和纸的纹理,这些是日本画的核心语言;其次关注意象符号,如铃铛(记忆)、晨雾(时间)、四季(生命循环),理解她如何通过传统符号表达现代情感;最后注意留白的运用,她的留白不仅是空间,更是“无即有”的哲学思考,需静心体会画面外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