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健,1965年生于江苏苏州,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自幼受家学熏陶,醉心翰墨,先后师从沈鹏、言恭达等书法大家,四十年临池不辍,熔铸碑帖,自成一家,其书法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既扎根传统沃土,又彰显时代新意,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并获奖,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亦有多部书法专著出版,在当代书坛具有重要影响力。
谭健书法风格多元而统一,楷、行、草诸体皆精,尤以行草见长,其楷书取法欧阳询《九成宫》的严谨法度,融入魏碑的方峻雄强,用笔方圆兼备,笔画如锥画沙,力透纸背,结字中宫紧收,舒展有致,既有唐楷的端庄大气,又不失魏碑的朴拙野趣,行书则以“二王”为宗,兼收米芾、王铎的洒脱跌宕,行笔流畅而不失法度,提按顿挫间节奏分明,结字欹正相生,章法疏密有致,如行云流水,气韵贯通,草书则直追怀素、张旭的狂放,笔势连绵不绝,墨色浓淡相宜,线条如龙蛇舞动,于狂放中见精微,于疾涩中显从容,展现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境界。
在艺术理念上,谭健主张“师古而不泥古”,认为书法是心性的外化,既要继承传统精髓,又要注入时代精神,他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将绘画中的“留白”“气韵”等美学理念融入书法创作,注重作品的空间构成与情感表达,其书法作品常以自作诗文为内容,文墨相生,既见笔墨功夫,又显文人情怀,形成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独特风貌,其代表作《赤壁赋》行书长卷,既保留了苏轼原作的旷达意境,又通过笔墨的疾徐、浓淡、干湿变化,营造出“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被誉为“文墨双绝”。
谭健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其对书法教育的推动,他先后在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大学担任书法硕士生导师,培养弟子百余人,其中多人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崭露头角,他主张“技道双修”,强调技法训练与文化修养并重,常以“书为心画”勉励学生,注重提升其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他还积极参与“书法进校园”“文化下乡”等公益活动,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普及书法艺术,让更多人感受汉字之美。
为更直观展现谭健书法风格特点,以下是其主要书体风格对照表:
书体 | 用笔特点 | 结字特点 | 代表作品 |
---|---|---|---|
楷书 | 方圆兼备,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 | 中宫紧收,笔画匀称,端庄严谨 | 《九成宫醴泉铭临本》《道德经长卷》 |
行书 | 提按分明,牵丝映带,流畅自然 | 欹正相生,疏密有致,气韵贯通 | 《赤壁赋》《兰亭序集联》 |
草书 | 笔势连绵,墨色浓淡,疾涩相生 | 简约概括,线条飞动,狂放不失法度 | 《将进酒》《自作诗草书轴》 |
谭健的书法艺术,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是个性与时代的深情对话,他以笔墨为媒介,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也以创新为动力,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审美与情感的桥梁,深受书法爱好者与收藏家的青睐。
相关问答FAQs
问:谭健书法的临帖与创作关系如何体现?
答:谭健强调“临帖是根基,创作是升华”,他主张先深入临摹经典碑帖,如《九成宫》《兰亭序》《书谱》等,掌握笔法、字法、章法的基本规律,做到“形似”;再通过“意临”(理解古人笔意,融入个人情感)逐步过渡到创作,最终实现“神似”,他的作品既可见传统法度的严谨,又能感受到个人情感的抒发,例如其行书在保留“二王”笔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意识,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真正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
问:初学者学习谭健书法风格应从何入手?
答:初学者建议先从楷书入手,临摹其楷书作品中的笔画结构,如横画的“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竖画的“垂露”“悬针”变化,掌握“方圆并用”的用笔特点;再过渡到行书,学习其“行笔流畅、结字欹正”的章法处理,注意牵丝映带的自然与节奏的把控,注重提升文化修养,多读经典诗文,理解“文墨相生”的重要性,建议结合《谭健书法论稿》中的技法解析,循序渐进,避免一味追求形似而忽视气韵的贯通,打好“技”与“道”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