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1965年生于江苏苏州,自幼浸润于吴门画派的文化沃土,后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受教于宋文治、亚明等名家,深得传统笔墨之精髓,作为当代中国画坛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精神的代表画家之一,其作品以山水画为主,兼擅花鸟、人物,尤以“写意江南”系列闻名,将姑苏水乡的温润空灵与北方山水的雄浑苍茫相融合,形成了“墨韵清雅、意境幽远”的独特艺术风貌。
陈俊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的深耕,早年遍临宋元诸家,对范宽的雄浑、倪瓒的疏朗、石涛的恣烂均有心得,尤得“吴门四家”中文徵明、沈周的笔意,他的早期作品多以仿古为主,如《仿古山水四屏》(1988年),以细笔勾勒山石轮廓,淡墨晕染远山,深得“南宗”山水的温润之气,同时融入“北宗”斧劈皴的刚劲,展现出对传统技法的熟练驾驭,90年代后,他开始走出书斋,游历黄山、三峡、太行山等名山大川,师法自然,逐渐形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这一时期的作品,如《黄山云海图》(1995年),在传统笔墨中加入对光影的捕捉,云雾流动间既有传统山水的空灵,又具现代视觉的张力。
进入21世纪,陈俊的艺术语言进入成熟期,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意境贵在传承”的创作主张,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程式化构图,而是将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意识、色彩观念融入中国画创作,形成“传统为体,创新为用”的独特风格,其代表作《江南新语》系列(2008-2015年)便是典型:画面以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元素,但打破传统散点透视的局限,采用多维度构图,将粉墙黛瓦、曲径通廊以几何块面重组;色彩上,在墨色基调中点缀石青、胭脂,既保留了水墨画的雅致,又营造出明快鲜活的现代气息,此类作品既是对江南文化的诗意表达,也是对传统山水画当代转型的积极探索。
陈俊的花鸟画同样别具一格,多取材于江南常见的梅兰竹菊、荷塘鱼趣,以写意为主,兼工带写,他的《荷韵》系列(2010年至今),用大笔泼墨写荷叶,浓淡干湿间尽显荷叶的舒展与灵动;荷瓣则以淡彩勾勒,花瓣边缘略施胭脂,既存“没骨画”的清雅,又见写意画的酣畅,题款多取自古典诗词,书法行楷兼具钟繇的朴厚与王羲之的秀逸,与画面相得益彰,形成“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文人画传统。
在艺术教育领域,陈俊亦贡献卓著,现任教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担任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大量青年画家,他提出“三心”教学理念——“敬畏传统之心、体察自然之心、创新求变之心”,强调技法训练与人文修养并重,其主编的《中国画笔墨研究》《当代山水画创作教程》等教材,成为高校中国画专业的重要参考,他还积极参与公益艺术项目,多次赴西部、乡村开展美术支教,用艺术传递温暖。
陈俊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作品先后入选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中国美术奖·金奖”(2021年)、《美术》杂志“年度艺术家”称号(2019年)等荣誉,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如“墨韵江南——陈俊艺术展”(中国国家博物馆,2017年)、“山水清音——陈俊绘画展”(纽约艺术中心,2020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画的当代魅力。
以下为陈俊艺术分期与创作特点简表:
艺术分期 | 时间段 | 阶段特点 | 代表作品 |
---|---|---|---|
传统奠基期 | 1980s-1990s | 深研传统,临摹宋元及吴门画派,笔墨以细腻、温润为主,注重传统技法的继承。 | 《仿古山水四屏》 |
师法自然探索期 | 2000s-2010s | 游历名山大川,融合南北宗笔法,开始探索光影与色彩的运用,画面更具自然生机。 | 《黄山云海图》《三峡烟云》 |
创新成熟期 | 2010s至今 | 融合中西艺术观念,构图多元化,色彩明快,形成“传统意境+现代形式”的个人风格。 | 《江南新语》系列《荷韵》 |
FAQs
问:陈俊的山水画中,传统笔墨与现代元素如何融合?
答:陈俊的融合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笔墨上,以传统“勾、皴、染、点”为基础,如用披麻皴表现江南山石的温润,斧劈皴勾勒北方山岩的刚硬,同时吸收西方素描的光影关系,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二是构图上,打破传统散点透视的局限,借鉴现代构成的平面分割与几何重组,如《江南新语》中将园林建筑以块面化处理,形成传统意境与现代形式感的统一;三是色彩上,在水墨基调中适度引入石青、朱砂等矿物色,既保留文人画的雅致,又增强视觉冲击力,使传统山水更具当代审美趣味。
问:陈俊的花鸟画有何独特之处?其“写意”与“工笔”如何结合?
答:陈俊花鸟画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书入画,以情写景”,强调笔墨的情感表达与对象的内在精神,他的“写意”并非肆意挥洒,而是建立在精准的造型基础上,如画荷时,先用大笔泼墨写出荷叶的筋骨与动势,再以细笔勾勒荷瓣的轮廓,形成“粗中有细、放中有收”的对比;“工笔”部分则体现在细节刻画上,如荷瓣的纹理、鸟羽的蓬松感,均以淡彩层层晕染,既不失工笔的细腻,又具写意的灵动,他注重画面的“留白”与“题款”,通过书法线条的节奏感与诗词意境的烘托,使花鸟画超越物象本身,达到“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